以往教《使至塞上》,学生总能熟练背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术语,却难以触摸到诗句背后那个自信恢弘的盛唐。本次教学,我尝试一次彻底的转向:将知识术语“藏”起来,让学生的生活体验“走”进去。我们不再执着于为手法贴标签,而是以“景、事、典”为舟,以“生活共鸣”为桨,共同划向那片孕育了诗意的大唐气象,并让这份气象,真正照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一、教学缘起:从“标签化”分析到“气象化”共情

传统古诗词教学往往陷入“手法先行”的误区,学生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等术语当作万能标签,却无法感知诗歌的情感温度与时代脉搏。这种概念化解读导致学生对盛唐气象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符号层面,无法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本次教学以《使至塞上》为突破口,尝试将教学重心从“手法识别”转向“气象共生”,让盛唐气象成为滋养学生情感世界的活水。

二、学情基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对策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建立在精准的学情分析基础上。八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学策略的选择。

1. 具象思维主导,抽象概念困难

学生能够理解“征蓬是飘飞的草”“孤烟是烽烟”等具体意象,但难以建立“孤烟—盛唐边防—国家自信”之间的逻辑链条。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需搭建生活化桥梁,例如用“小区保安”类比“候骑”,用“班级团队支持”类比“盛唐底气”,将抽象的时代背景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

2. 拥有小共情,缺乏大感知

学生具备运动会为班级加油、小组合作获奖等集体荣誉体验,但尚未能将这种“小归属感”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的共情。教学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为脚手架,通过“个人—集体—时代”的渐进式引导,帮助其理解王维在个人失意中仍能保持豁达的时代根源。

3. 擅长记忆术语,疏于深度解读

学生能够背诵手法定义,却常陷入机械对应:见到“大漠”即贴“借景抒情”标签,而忽视诗人选择特定意象的深层意图。教学需打破术语障碍,采用“体验先行,术语后置”的策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自然生成对艺术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路径:“手法·情感·时代”

本节课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手法—情感—时代”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以下以《使至塞上》教学为例,展示具体实施路径:

1. 生活入境,激活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扎根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在讲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王维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你们有过类似感受吗?”有学生联想到转学经历:“就像离开老朋友,像飘着的草。”这种共情为理解诗人的漂泊感奠定基础。我进一步追问:“为何王维看到大漠落日后情绪转变?”当学生回答“风景太壮观”时,我适时点拨:“更重要的是他脚下是唐代疆土,国家的强大给予他‘单车问边’的底气。”至此,“融情于景”手法的引出便水到渠成。

2. 文本探秘,深度共情

为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教师需善于挖掘意象的时空内涵。在解读“大漠孤烟直”时,我展示唐代烽火台图像并解释:“‘孤烟’是边防信号,如同现代雷达,象征着盛唐的安全保障。”学生立刻领悟到:“原来‘孤烟直’不仅写景,更暗示王维内心的踏实!”通过将历史意象转化为现代学生熟悉的“雷达”概念,原本抽象的“借景抒情”手法变得可触可感,盛唐的边防力量也随之具象化。

3. 脉络梳理,意义建构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随情感脉络流动而变化。我引导学生模拟“王维的行程”:从“征蓬”的漂泊感(融情于景),到“大漠”的震撼感(借景抒情),再到“燕然”的自豪感(用典抒情)。当学生分享“代表班级参赛时,看到同学加油就不紧张”的经历,我顺势引导比较:“王维的底气来自盛唐,你们的底气来自集体,不同手法背后,是否都蕴含着‘环境赋予个体力量’的共通体验?”这一设计让学生理解到,手法不仅是技巧,更是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四、育人升华:将“盛唐气象”转化为“成长品格”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立德树人。本节课通过将盛唐气象转化为品格养料,实现古诗教学的育人价值:

“大漠孤烟直”培育豁达胸襟。

在解读大漠意象时,学生不仅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更从中感悟到:面对广阔天地,个人得失显得渺小。这种体验引导学生建立“不困于小事”的人生格局。

“都护在燕然”激活集体自豪。

通过“燕然”典故的现代诠释,学生体会到个体与集体的依存关系。这种理解超越了对“用典抒情”的机械记忆,升华为对团队力量的认同与自豪。

“单车欲问边”建立文化自信。

从“单车”意象出发,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背后需要强大的文化环境支撑。这种认知帮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信任集体、认同文化,奠定健康心理基础。

五、反思与结语:做“情与精神”的摆渡人

本次教学实践的成功,源于对学习规律的尊重: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情感被激活之后。当学生用“值班老师”类比“候骑”,用“舞台经历”共鸣“问边使命”时,盛唐气象已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成为他们的精神养分。

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以学情为基点,用生活经验化解认知难点;二是以文本为依托,让手法分析服务于情感共鸣;三是以育人为目标,使古诗学习成为精神成长的契机。教师应是“情与精神”的摆渡人,帮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穿越千年时空,最终在盛唐气象的光辉中,照见自己的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