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级部编语文教材的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中,《消息二则》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几篇文本,不仅是新闻体裁的范例,更是勾连历史与现实、传递革命精神的重要桥梁。教学可紧扣文本特征,遵循“读新闻—悟精神—践行动”的递进路径,使革命文化在新闻学习中自然渗透,实现语言能力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读新闻:在文本细读中解码革命文化内涵

文本跨越不同时代,却共同承载着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抓要素、析语言”深入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事实”与“精神内核”的关联。从“百万大军”“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等表述感受解放全国的恢弘气势,理解革命英雄主义的具象体现;通过“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等语言,体会毛泽东作为领袖和新闻撰写人所传递的坚定信念,使学生认识到这则消息不仅报道战况,更是革命理想的有力宣言。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可侧重历史与当下的对接。通过梳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等事实,引导学生理解“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深刻含义。通过对比侵略历史的残酷与当代和平的珍贵,使学生意识到革命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缅怀,更在于践行——以史为鉴,捍卫和平。

二、悟精神:在互动探究中激活革命文化认同

打破传统讲授模式,依托新闻单元的活动属性,设计多样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意义。

1.开展跨文本对比活动。将两篇文本并置,引导学生思考“解放”与“守护”如何共同体现家国情怀。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战斗为终结苦难,守护为避免悲剧”的内在逻辑,把握革命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升华。

2.模拟新闻场景。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素材组织学生模拟战地记者、指挥员等角色,开展新闻采访活动;或在9月18号当天,以《国行公祭》活动为参照,设计校园公祭播报任务。在角色代入中,学生能够从情感层面认同革命立场,使文化传承从认知走向共情。

三、践行动:从课堂学习到革命文化传播

依据新闻单元的实践导向,设计学用结合的任务,引导学生成为革命文化的主动传播者。

1 .尝试红色新闻微创作:借鉴《消息二则》的写法,鼓励学生挖掘本地革命历史资源,撰写短消息;或仿照《国行公祭》的论述方式,创作和平倡议文书,并通过班级公众号等平台发布。

2.革命精神寻访活动。组织学生探访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运用新闻纪实方法,以文字或视频记录所见所感,如一位烈士的事迹、一件和平展品的故事,回到课堂进行“新闻分享”,在实践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在八年级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消息二则》与《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融通语言学习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媒介。通过文本解读、互动探究和实践传播三个环节,学生不仅能掌握新闻阅读与写作的关键能力,更能在心中植下英雄气概与和平信念的种子,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层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