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踏上讲台至今,我已送走30个教师节,今年是第31个。只是这一次的教师节,没有校园里此起彼伏的笑声、没有学生围拢过来的簇拥,没有层层叠叠的贺卡手工。2025年9月10日这一天,我躺在安静的卧室里,攥着一部屏幕发烫的手机,过了“寂静”而又“喧闹”的教师节。

五天前在学校食堂门口的台阶上摔了一跤,骶骨骨折后便遵医嘱卧床静养。这些天我才算看清自己的矛盾——上班时总盼着能歇口气偷个懒,可真躺下来,满脑子都是讲台的轮廓、课本的油墨香,还有学生们叽叽喳喳问问题的声音,连粉笔灰飘在阳光里的样子,都变得格外想念。

昨天翻工作群时,看到学校教师节的活动安排:矿泉水瓶接力、格子连珠、飞花令、定点投篮……一连串热热闹闹的字眼,勾得我心里又痒又空,忍不住想象着校园里师生同欢的场景。没想到今天天刚亮,手机就“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屏幕上跳出来的祝福消息——有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带着一句“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有现在带的班级里孩子用稚嫩的文字发来问候,还有曾经的“调皮鬼”如今认真说着“当年多亏您没放弃我”。原来当老师的幸福感,真的会在这一天攒成“爆棚”的浪潮。

房间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鸟鸣、墙上钟表的滴答声,我捧着手机一字一句地读,像在翻阅一本摊开的旧相册。每条消息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身影:戴长檐帽的小梁,正腼腆地和同学争论课文的解法;扎高马尾的子依,笑起来时酒窝里像盛着细碎的阳光;梳小辫的小涵,又在咬着笔杆琢磨作文开头;大大咧咧的雨欣,正梗着脖子和同桌“辩论”谁的答案更对……寂静的卧室里,我的心里却挤着一整个喧闹的课堂,那些年的晨光与夕阳、铃声与笑声,突然都变得清晰起来。

最让我心头一暖的,是收到了进双中带的第一届学生——王同学、陆同学、董同学的祝福。十三年前,我们带着一样的懵懂与期待,一起踏进双中那扇陌生的校门。三年里,我们一起赶早读、改作文、为运动会呐喊,跌跌撞撞走过了他们的初中时代。当年两个班九十多个孩子,很多名字我已有些模糊,没想到这三个孩子还记着我,特意在教师节发来问候。指尖划过屏幕时,眼眶忽然就热了,原来那些共度的时光,不仅我念着,他们也没忘。

也有让我心绪难平的时刻——看到小朱同学的消息时,我先是惊喜,随即又愣了:发送时间明明是上课时段。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经从高中辍学了。心口猛地一沉,疼得发闷,却又隐隐觉得“在意料之中”。这个瘦瘦弱弱的姑娘,有一双亮得像星星的眼睛,当年就是这双眼,让我毫不犹豫选她做语文课代表。两年里我们是最有默契的搭档:我抬抬下巴,她就知道要擦黑板;我在作业本上画个问号,她第二天准会拿着本子来问。毕业时,因为家庭原因和她反复的病情,我一直很担心她的学业。面对她的辍学,对着屏幕,我敲了又删,删了又敲,既不敢强硬劝她“必须回去读书”;又给不了此时她需要的具体帮助。我能做的,早已停留在她坐在我办公桌前问问题的那些午后。这份无力感,让寂静的房间里添了几分沉甸甸的伤感。

翻开朋友圈,各种教师节的文案、校园活动的视频、家长的感谢瞬间霸屏。工作群里,活动安排通知不断更新,看着班级群里孩子们的朗诵视频,有些激动,有些羡慕。从教三十一年,听过太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伟大、清贫、轻松、辛苦……可于我而言,它从不是标签,而是一个个具体温热瞬间串起的时光:是小王背出古诗时的雀跃,是小朱递来作业本时的认真,是子依塞给我一颗糖时的贴心……

这个教师节,我一个人在寂静的卧室中回味,耳边的空气是安静的,手机里的问候、回忆里的课堂是喧闹的;身体的停顿是寂静的,心底的牵挂、祝福的温度是喧闹的。这份寂静里漾起的喧闹,是学生给予的礼物,是最珍贵的暖意,更是三十年讲台时光沉淀的回响。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