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近期研读《中学语文教学》推送的两篇关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深度文章,结合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对如何突破文化认同教育的瓶颈、落实“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与更深刻的反思。王艳芳老师关于“用好教材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论述,打破了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单一认知;张燕华老师构建的“三维九阶段”模型,则为破解革命文化教学困境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二者共同指向“以语文之力,育文化认同”的核心,为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思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破“散点背诵”误区,建“立体文化”认知

过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多数老师常陷入“文言文=传统文化”“学习=背诵”的误区:课堂上逐字翻译《论语》《狼》等文言篇目,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却发现学生虽积累了文言知识,却对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提及“龙”只知是图腾,不知其“祥瑞”的文化意涵;背诵“君子喻于义”,却难以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王艳芳老师的文章让大家清晰地看到:统编教材早已搭建起“立体的传统文化世界”,教师的关键在于读懂教材设计初衷,带领学生走出“散点式”学习的局限。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是多维度、系统化的。以七年级教材为例,传统文化绝非仅存于《论语十二章》《桃花源记》等文言文中,《女娲造人》以现代文形式讲述神话,让学生触摸中华文明的起源;《邓稼先》中提及的《吊古战场文》,将古代边塞情怀与当代科学家的家国担当相连;“敬辞与谦辞”的知识补白,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感受传统礼仪之美;《活板》一课则聚焦活字印刷术,展现古代科技的辉煌;甚至教材中占比超60%的国画插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水墨园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孤帆远影,都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着“中国风格”的文化氛围。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生态系统”,教师需有意识地整合,而非孤立教学。

暑假在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听了一节《活板》,我跟老师讲,可以尝试打破“文言翻译”的单一模式:先引导学生识读“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等关键词句,理解活字印刷的工艺流程(认知辨识);再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刻字—排版—印刷”的过程,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情感归属);最后让学生对比现代印刷技术,讨论“活字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意义”,甚至思考“如何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工艺”(价值内化与反思重构)。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文言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文化探究者。譬如课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3D打印技术复刻古代活字”,这正是文化认同从“理解”走向“创新”的生动体现。

此外,教材中的专题学习活动是传统文化“活化”的重要载体。在《有朋自远方来》专题中,倘若我们不再局限于讲解“管鲍之交”的典故,而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交友故事,对比“朋友”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的内涵差异,文化就打上了生活印记;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活动中,学生通过采访祖父母的“家风故事”,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古训与现代家庭伦理相连,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便油然而生。所以,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应以“增强理解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感知—体验—思考”中,将文化基因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底色。

二、革命文化教学:借“三维九阶段”模型,解“浅层标签”困境

革命文化文本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篇目,承载着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但在以往教学中,老师们常面临三重困境:学生因历史语境隔阂,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停留在“伟大”的标签上(认知浅层化);情感体验流于“喊口号”,难以与文本产生真实共鸣(情感标签化);教学目标偏重德育,忽视了文本的语言艺术与审美价值(价值泛化)。张燕华老师提出的“三维九阶段”模型,为大家打开了革命文化教学的新视野——该模型以“语言意义—情感伦理—理想信仰”为纵向内容维度,以“感知与识读—分析与判断—表达与建构”为横向认知阶段,让革命文化认同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建构”。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类型的革命文化文本,需适配不同的教学路径。以七年级教材中的《回忆我的母亲》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例:前者是叙事性回忆录,后者是政论性演讲,二者在“三维九阶段”模型中的应用差异显著。

对于《回忆我的母亲》,可以“情感伦理维度”为核心展开教学:在“感知与识读”阶段,引导学生圈画“天不亮就起床”“汗流满面”等细节,体会母亲的勤劳与仁慈(情感触发);在“分析与判断”阶段,组织学生讨论“母亲的劳动生活如何影响朱德的革命思想”,理解“朴素阶级意识”到“革命信仰”的转化逻辑(理性深化);在“表达与建构”阶段,让学生撰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将对母亲品格的认同延伸到对“普通劳动者创造历史”的信仰认同(价值内化)。“我的妈妈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餐,就像朱德母亲那样,平凡的付出里藏着最伟大的爱。”学生这种从“个体经验”到“文化认同”的联结,正是革命文化教学应追求的效果。

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则需侧重“理想信仰维度”。在“感知与识读”阶段,通过“推翻帝国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关键词,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语境认知(背景铺垫);在“分析与判断”阶段,引导学生辨析文本的“人民性、斗争性、建设性”三重价值内核,理清“民族苦难—觉醒奋斗—人民胜利”的逻辑链条(理性分析);在“表达与建构”阶段,让学生以“新时代的‘站起来’”为主题撰写演讲稿,将“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目标相连(价值延伸)。有学生在演讲稿中说:“70多年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我们要靠科技创新让国家强起来,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这种将历史信仰与当代责任结合的思考,正是革命文化认同的深层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九阶段”模型并非固定的线性流程,而是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框架。记得有位老师在教学《梅岭三章》时,直接从“理想信仰维度×分析与判断阶段”切入:先让学生结合“取义成仁今日事”的诗句,讨论陈毅在绝境中为何仍能坚守革命信仰;再回溯“断头今日意如何”的悲壮语言风格,感受情感与信仰的交融;最后让学生创作“假如我是梅岭战士”的短诗,实现“表达与建构”。这种调整既符合诗歌文本的审美特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思考。

三、反思与展望:立足教材本质,深化文化育人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核心,在于“立足语文本位,用好统编教材”。王艳芳老师强调“理解教材设计初衷是用好教材的前提”,张燕华老师提出“革命文化教学需回归语文学科规律”,二者本质上都指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化认同不能脱离语言学习空谈,语言训练也不能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将在三个方面引领成员持续发力:其一,进一步整合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如将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忧国忧民”的传统情怀相连,将九年级《出师表》与“忠诚担当”的革命精神对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贯通式教学体系;其二,强化“学生主体”的认同建构,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文化理解,如开展“传统文化辩论赛”“革命故事改编”等活动;其三,关注“时代性”与“创新性”,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新体现”,让文化认同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统编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载体,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则是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关键。未来,我和我的成员将继续以这两篇文章的理论为指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优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成长为有文化自信、有民族情怀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