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时光|孩子爱撒谎?别急,这里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5-09-22 22:00:2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孩子不尊重我,很难管教,怎么办?这个问题或许困扰了很多家长。当我们不断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时,不妨反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权威感不足。今天来看怎么培养自己的权威感——
“我的孩子不太尊重我。”
这是许多家长在养育过程中都曾面临的困惑。
有些孩子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越是反复叮嘱不能做的事,越要去做;苦口婆心的劝说,经常无动于衷;
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向父母撒气、顶嘴,甚至出言不逊;
还有些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漠,爱答不理,仿佛视而不见……
孩子这些日渐明显的“不合作”表现,让许多父母的声音越来越高、火气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无力与沮丧——“孩子怎么这么难管?”
孩子不合作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也最深远的一个,是权威感的逐渐消失。
一旦我们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权威感”,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很容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
01什么是权威感?
当我们谈起权威感,很多人认为权威意味着强迫、不尊重、专制……
有的父母为了建立威信,想尽办法让孩子害怕自己,他们认为权威就是让孩子恐惧,一个警告的眼神,一句口头的警告,孩子立马变得老实。
有个男孩很调皮,在妈妈、姥姥、姥爷面前无法无天,经常惹是生非,连老师有时候对他都无可奈何。
男孩唯独害怕的人,是他的爸爸。爸爸生起气来,男孩怕得发抖,只要一看到爸爸,瞬间就像焉了的茄子。
他曾经对妈妈说:“我爸如果经常出差就好了。”
然而,爸爸尽管再严,他的坏行为也没有丝毫改变。
这种教育下出来的孩子往往是:怕你,但是不服你。
对孩子的严厉管教会在某段时间增强大人的权威,他会选择服从,让教育看上去轻松很多,但是这种服从是非常短暂的。
等到了青春期,亲子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各种权力之争。
所以我们在谈父母的权威时,第一个要避开的误区就是:建立权威并不是要让孩子怕你。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权威型养育”这个概念,这是一种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广泛认为是极其有效的养育方式。
权威型养育是一种有要求也有回应的养育风格,它平衡了父母的期望与对孩子的情感支持。
权威型父母追求的是“尊重”和“合作”,而不是“恐惧”和“服从”
他们一方面会在原则问题上对孩子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会温和地关注孩子的感受,积极地给予响应和支持孩子的需求。
前文里的爸爸虽然对孩子也是高要求,重视纪律,但他却无法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对孩子极少表现出温暖和慈爱。
这种养育风格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焦虑,缺乏安全感,不愿意邀请父母参与自己的生活,遇到问题宁愿找别人,也不会征询父母的意见。
真正健康的权威感,意味着“信任”,不是靠你的威胁、恐吓和暴力建立起来,它是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是价值观的传递,要靠你用一言一行赢得孩子的爱与信任、尊重与崇拜。
无论你说了什么,孩子不需要你费口舌,就会相信你说的是真实的,正确的,并且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如果你在孩子眼中是有威信的,孩子自然会把你的话当回事儿的,孩子信赖和尊重父母所说,主动听从父母的教导。
02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消失的?
1.原则性的消失
给予孩子爱与自由,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重要进步,是对传统管教方式的有益反思,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尊重”也需有度。
一旦失去分寸,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许多孩子往往会通过任性来试探父母的反应,你退一寸,他进一尺。
尤其在孩子年幼时,他们并不清楚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树立规范、明确底线,孩子的行为就容易失控。
慢慢地,父母的迁就变成了纵容,失去了原则;自身言行不一,削弱了榜样力量;喋喋不休的说教,又让话语变得苍白无力……就这样,父母一步步失去了权威。
心理学家杜布森曾说:“如果父母能够平衡‘关爱’和‘管教’这两个因素,孩子的发展将会最健全。”
孩子往往凭本能而非理性做出选择,他们的判断力尚不完善,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前,他们所拥有的选择权应当是有限的,要让他们明白:很多原则性问题,没有妥协余地。
而我们所要建立的权威,正是要让孩子学会敬畏规则、遵守界限。
2.言而无信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通过承诺奖励来激励孩子完成某件事,希望他们达到自己的期望;
然而,当孩子真的做到了,父母却要么忘记承诺,要么以各种借口推脱,不愿兑现。
就连平时随口答应的小事,他们也往往不放在心上。
而当孩子委屈地前来“理论”时,这些父母甚至反过来指责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父母”。
许多父母,正在理直气壮地对孩子失信。
他们的话语,渐渐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教育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每一位父母都应当认真对待自己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尤其是那些他们明知孩子会满怀期待的事。
不要轻易玩弄孩子真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孩子对父母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失去往往只在一瞬间,要重新赢回却很难。
3.无法做出好的榜样
每个孩子小时候,在面对父母提出的要求时,可能都会在心里嘀咕这么一句:“你要我做,你自己怎么不做呢?”
这句话看似幼稚不讲理,其实恰恰从根本上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父母的行为就是其信念的最直接表现,真正相信的东西,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而自己整天却只会打麻将、看电视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就像很多父母,苦口婆心告诉孩子要阅读,自己在家中却从不读书;
孩子一玩手机就发脾气批评他,自己却拿着手机玩个不停;
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自己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
如果父母没做好榜样,教育的力度和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03如何才能做到“权威型养育”?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高中生被逮到在学校卫生间里偷偷抽烟,孩子父亲得知后,怒不可遏,把孩子狠狠训了一通。
遗憾的是,孩子根本没往心里去,回到学校还是偷偷摸摸地和三五同学一起抽烟。
三番五次的提醒没有用,这位父亲想了个“狠招”:从自己开始戒烟。
孩子放月假回来,看到桌子上摆满了戒烟的口香糖、瓜子和糖果,大吃一惊,得知前因后果之后,儿子张大嘴巴,对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孩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番苦心,当即表态再也不抽烟了,因为他知道:父亲的建议是真诚的,也是真心为他好的。
这样的父亲,能真正地让孩子心悦诚服。
经常会有家长羡慕别人家孩子:“为什么别的孩子那么听话,不像我们家孩子,一点都不听我的话。”
孩子的不配合,大部分问题就出在他们其实并不相信你所说的道理,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他关注的是你的怒火、你的专制、你对他的拒绝和打压.......
我们要做的事,是赢得孩子心底的钦佩和尊重,为孩子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中面对的问题。
唯有这样,你的所有建议,才会被孩子认真对待。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做哪些努力呢?有以下几点很关键:
1.建立温暖、信任的亲子关系
没有良好的关系,任何规则都会遇到阻力。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和积极的。
2.设定清晰的规则和界限
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规则不是随意改变的。
当制定或执行规则时,父母会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其背后的道理(比如为了安全、健康或尊重他人),帮助孩子内化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出于恐惧而服从。
孩子会渐渐理解到,这些规则不是束缚,而是感到安全的护栏。
3.使用积极的纪律策略
当孩子犯错时,惩罚不是首选。
不妨使用自然后果、逻辑后果、讨论和正面引导来教导孩子,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
比如,给予孩子面对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玩耍而错过吃饭,他就会挨饿,这种后果是痛苦的、不愉快的,孩子有了这些不愉快经历,下次他就知道如何规避。
自然后果可以教会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起责任。
4.保持一致性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是最难但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父母之间对核心规则要保持一致,前后一致地执行,避免一个立规矩、一个拆台。
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也要遵守家庭规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你做错了(比如反应过度),也可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教会他承担责任和尊重他人。
权威型养育不是一种完美的、没有压力的养育方式。
它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精力,要求父母在坚定和慈爱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教练,而不是指挥官,通过引导和鼓励,培养出一个快乐、有界限感、有能力且独立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