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余温还未散尽,秋日的序曲已然奏响。在这满载收获期许的初秋时节,我们名师工作室九月份的集中研修如期而至。认真学习了以“用好新教材,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主题两篇文章,又赶上学校和榆林子洲二中的线上联动教研,我的师父田玲老师微笑着用《守正创新以文化人——初中语文新修订教材的主要变化与教学建议》开启了这场新学期的云端共研,拓宽了九月主题研修的路径和受众。屏幕内外,两地语文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热忱而相连,为树立文化自信、解码教材新变、追寻专业进阶,满怀期待开始了新学期的教学探索之路。

线上联动的界面里,两地语文教师的身影隔着镜头相望。田老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修订新教材的语文盛宴。

一、锁定“教学评”,守稳文脉根基

“新修订教材的总体原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根基,也和‘守正创新、以文化人’的追求一脉相承。”她目光掠过屏幕上《以文化人守正创新》的字样,又落回到新教材修订的总体原则: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我的师父田玲老师说这“守正”与“创新”,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盘”,稳稳锚住“教—学—评”的根基。

“守正,是把‘双线组元、课型整合’的核心牢牢抓在手里。”我的师父田玲老师说到:在朱自清笔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字句旁,“赏析景物描写的修辞与感官角度”的语文要素,与“感受春的生机与希望”的人文主题,恰如“教—学—评”里“教”的指引、“学”的落点;《济南的冬天》则从题目和“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入手,体悟冬日温情的人文滋养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作的能力培养,又对应“评”的方向。它们是亲近自然载体,是景物描写语文要素的范本,更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案例。

创新,是让“1+X阅读”“名著阅读一课一得”这些新设计,接上少年成长的地气,让“教—学—评”更具活力。七上第一单元以“四时美景”为线索,把阅读、批注、写作串成一串珍珠。我的师父田玲老师笑着说到:“‘找一找咱校园里的自然之美’这样的任务,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主题有了烟火气息,让‘景物描写’的语文要素有了着力点,也让‘教’的策略、‘学’的过程、‘评’的标准更自然地融在一起。仿佛教是春风,学如幼苗,评似雨露。

二、锚定“守创轨”,筑牢教材根柢

“新教材修订,是在‘守正’的坚实底盘上,绽出‘创新’的花,每一处都满含对少年成长的深情。”我的师父田玲老师将教材主要变化一一地展示在屏幕上以及那娓娓道来的优美语言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沉醉在这场语文盛宴里。

(一)双线组元,筑牢学习根蒂

我的师父田玲老师说“守正,首先是牢牢守住‘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这是语文学习的‘方向盘’,不管教材怎么变,这一根本绝不会动摇。”我的师父田玲老师指着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架构说到:“你看,这个单元人文主题是‘亲近自然’,语文要素是‘学会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像《春》这篇散文,既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体悟对自然的热爱(人文主题落地),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朗读’‘学会调动感官描写景物’‘运用修辞手法描摹形态’的方法(语文要素落实),这就是双线组元的魅力,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自然提升语文能力,而且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单元都遵循这样的逻辑。”

(二)经典为核,传承文化根脉

我的师父田玲老师说:“各年级教学重点、教学要求基本不变”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正是对经典的坚守。八年级教材里,实用性文本依旧存在;九年级教材中,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经典文本类型的地位丝毫未动,是我们带领学生品鉴文学魅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依托。还有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知识补白这六大板块,如同牢固的支柱,一直支撑起语文素养培养的大厦,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滋养中筑牢语文根柢。

(三)创新赋能,描绘成长新景

人文主题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选文”,于是有了理想信念、生态文明、革命岁月、家国情怀、人生之舟等人文主题。学生通过学习精心挑选的文本,能与自己的生活、认知勾连起来。

我的师父田玲老师提到:“新教材的变化还在于优化了全书框架结构,增强教材整体性”。明确区分教读(侧重知识传递)与自读(侧重实践运用)的创新思路,也与强化语言运用、突出“以一带三”(以课后习题为支点,带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习惯养成)的要求高度契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把语文要素真正“用”起来。比如教读课上,老师带着学生深挖《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比喻妙处,掌握修辞运用技巧;到了自读课,学生就能运用这一方法,去描绘《雨的四季》里秋雨的端庄。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能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中,更好地落地生根。

我的师父田玲老师还提到新教材用活动探究单元来体现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组织。比如以戏剧单元为例,学生能了解戏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的不同样式。整本书阅读也进行了调整,不仅明确了基本目标(如七年级侧重培养阅读兴趣)与总体目标(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与思维深度),还优化了读写单元设计思路。

三、借“建议之光”,照亮育人之路

讲座接近尾声,师父田玲老师的“新修订教材的教学建议”如一把把密钥,开启我们语文教学的智慧之门。

领会课标精神实质,仿佛为教学插上了精准的翅膀。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课堂的灯塔。当聚焦“审美创造”时,教学《春》,便不只是简单地讲解文本,更要引导学生品读朱自清笔下春的诗意,感受字里行间里的美,让学生的审美在经典中舒展。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循着清晰的路标前行。新教材“双线组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行,让教学目标更明确。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是在语文天地里既守护经典又催生新力量。

紧扣语用以一带三,仿佛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脉。以“比喻修辞”为例,教学《春》中“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抓住比喻这一核心语言运用点,带动学生观察生活中雨的不同形态,学着用比喻写雨,进而体会比喻带来的美感,实现“一”带“观察、表达、审美”之“三”。

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综合内容加强实践,让语文学习充满活力。教《朝花夕拾》,可借鉴杜组的项目式学习法,开展“绘制鲁迅童年生活图谱”活动,学生需综合运用文本阅读、信息提取、图文创作等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走进鲁迅的童年。

重在学会养成会学、提升素养抓住关键,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当这些教学建议在师父田玲老师带领下,我们细细品读、灵活践行,如春雨润物,让语文教学既有严谨的章法,又有灵动语文的诗意,滋养着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也让教与学的旅程,满是成长的惊喜与芬芳。

秋色入窗,这场教研恰似明灯破雾,驱散了我面对新教材的迷茫。师父田玲老师教学建议与分享,句句皆是箴言。这些关于教材与教法的洞见,如甘霖润田,让此前混沌的备课逻辑愈发清晰:终于懂得“双线组元”如何并行,明晰经典文本怎样对接生活。

感恩这份秋日馈赠,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样的学习机会尤为珍贵。更盼未来能有多的学习机会,与前辈们共探教道,为专业成长充电续航,让自己课堂也能生发出这般扎实又灵动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