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心向暖阳;数智赋能,名师齐聚。9月20日,2025年秋季陕西省“践行新课标 学科育新人”小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在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率先精彩启幕。本次活动由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小学校长理事会、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承办。来自小学语文领域的全国名师、专家学者、教学能手、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以及来自全省各地市的教师共500余人齐聚一堂,聚力探索学科育人新路径。

本次活动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大力探究新教材的新特点、新教法,深度探索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持续融合,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课标践行、夯实学科育人,推动课堂更加富有活力、高效和趣味,真正实现从“育分”向“育人”的深刻跨越。

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赵昶葆,陕西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顾问、西安市教育局原正局级巡视员张创荣,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张海明,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会长潘燏,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专家名师理事会理事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专家名师理事会副理事长、铜川市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钱冬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牛文明,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唐亚丽,榆林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常秋梅,全国名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小学部负责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孟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副校长李军,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卫等参加开幕式。

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赵昶葆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顺应时代变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他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持续学习创新,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区域教研、校本研修,分享经验,共享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同为陕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会长潘燏致开幕词,他表示,陕西省“践行新课标 学科育新人”名师大讲堂小学语文专场活动既是对新课标理念向课堂深处扎根的有力推动,更是为全省小学语文教师搭建的“取真经、研教法、共成长”的优质平台。期待每一位参与者能明确目标、满载收获,希望老师们以语文为媒,接续传递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注入无限活力。

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专家名师理事会理事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主持开幕式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共同体副校长李军表示,2025年是陕师大实验小学“名校+”的人工智能元年,学校通过“AI教研员”精准指导每个课堂教学环节,为每一节语文课、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提供精准反馈和详细的指导,助力教师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成长,期待与省内外各位同仁共同探索“学科育人”的陕西范式。

在“名师大讲堂”为期两天的语文专场活动中,来自全国与省内各地市名师的10节优秀课例将依次精彩呈现。通过名师示范、同行交流、专家引领等多种方式,将为老师们找到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破题思路和践行方向。

全国名师示范引领

孟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小学部负责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语文组串式教学和汉字字谱识字教学创始人

示范课题:二年级上册《八角楼上》

鱼利明,乌鲁木齐教研中心教研员,新疆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示范课题:四年级上册《暮江吟》

全国名师示范课由榆林市教研室副主任常秋梅主持

省内名师展评课

郭晓露,渭南市合阳县凤凰路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好青年

展评课课题: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

王瑞超,宝鸡高新第十小学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新秀,陕西省德育课例评选一等奖

展评课课题:六年级《童年》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崔哲,陕西师范大学龙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市级优秀班主任,西安市莲湖区“最美教师”

展评课课题: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白婷,西安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陕西省教学能手培养对象,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教学标兵”,陕西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优秀班主任”。

展评课课题: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

专家点评与研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牛文明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唐亚丽

西安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王晓纲

小学语文教研专家 侯建芳

本次活动以聚焦课堂教学为核心,用生动的课堂实践诠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科教学指明了全新方向,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学思践悟的广阔交流平台,必将推动新课标从理念走向行动,让新课标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育新人”的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