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课大于天|2025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25-09-19 18:59:1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课大于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团队自1997年建立第一门课程以来,经历28年深耕、四代负责人的接力,始终坚守的治学理念。
“课大于天”的第一个重点是创立真正的课程品牌
团队从第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课开始,精心打磨每一门课程,逐渐设计并实施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体系,以多视角、分深度的课程矩阵,精准回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团队课程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选课规模稳居同类课程前列。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品读道家智慧》《〈论语〉的智慧》《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获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品读道家智慧》《〈论语〉的智慧》入选国家精品视频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获省级精品课、省级资源共享课;《品读经典:〈诗〉〈老〉〈庄〉选粹》《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唐诗话长安》获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群在各大MOOC平台总选课人数约262万人次,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约158万人次,《〈论语〉的智慧》约40万人次,《品读道家智慧》约22万人次,《中国哲学经典名著导读》约30万人次,成为全国高校同类课程的“流量标杆”与“质量标杆”。
“课大于天”的第二个重点是打破课内外壁垒
团队采用以辩促教、小组讨论、情景展演、AI融入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每周开设“文化经典读书会”,带领学生阅读《道德经》《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教师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近五年讲座400余场次。这套“课内 + 课外”的教学模式,不仅形成了教学互补,更获得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华网、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媒体的专题报道,让“课大于天”的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
“课大于天”的第三个重点是坚守严谨的治学精神
团队拥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多名教师获省/校级授课竞赛一等奖,曾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为“好课”筑牢师资根基。
韩鹏杰教授2023年底突发疾病行动受限,但在新学期开始,他仍坚持授课,每次上课由他的家人或助教陪同到教室,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课大于天”。而每次授课结束后他都会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
王劲教授是团队里最年轻的一位,他同时担任人文学院副书记工作。2020年的特殊时期,他24小时驻守在学校,陪伴学生及时处理相关事务。繁重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在教学上有任何懈怠,他始终以高标准上好每一堂课,也因为“课大于天”。
李红老师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课大于天”,每次上课她都会穿上极具仪式感的服装,而这份仪式感让她在授课时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她也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
“课大于天”的第四个重点是教师对自身业务的重视
多年来,成员以持续的学术探索为课程注入最新、最深的知识养分,代表性成果有:
国家级科研引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省级教学成果亮眼:“打造高校一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的实践与创新”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个人荣誉加持:团队成员先后获第十届省级“教学名师”、三秦人才奖、陕西省师德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术产出丰硕:累计发表权威、CSSCI及其他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共6版)《道德经说什么》(销量达25.6万册)《〈论语〉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数字教材)等著作教材70余部,为课程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课大于天”,这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团队28年薪火相传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