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研究团队:深耕科研沃土,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2025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25-09-19 14:55:3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矢志创新攻坚,勇攀科技自立高峰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研究团队在孙军院士的带领下瞄准国家重大重点装备的关键金属材料,深耕金属形变与相变原理和多因素耦合效应领域,提出了高强度和高延性钼合金的颠覆性制备技术,使我国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该研究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2013)发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在微纳与介观尺度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强韧化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攻克300-400°C耐热铝合金开发的国际性难题方面,团队创新性提出了纳米沉淀相颗粒晶格间隙位置异质原子有序化的全新热稳定化设计策略,成功制备了400℃级别耐热高强铝合金,该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2022)发表,选作封面成果介绍,2022年耐热铝合金入选了中央军委重点推广项目手册。团队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中创新性提出了描述界面几何属性和物理属性的接触品质新概念,进而利用应变调控接触品质,揭示出调控界面运动行为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2022)。
2024年孙军院士团队入选“陕西省创战略顶尖团队”,在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持续发力。2025年5月,团队教师基于氢原子陷阱思路开发了抗氢脆铝合金,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6月,团队教师通过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赋能高性能复杂合金研发,制备了高强度和高塑性合金,其强塑性匹配远高于传统合金,成果再次发表于Nature,引起同行高度关注。
薪火相传不息,赓续科研报国情怀
孙军院士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团队教师沿着孙老师的“足迹”,薪火相传,在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潜心研究,成果丰硕。继孙军院士完成高性能钼合金成果转化后,近年来团队中多位教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了国家重大重点领域的金属材料瓶颈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丁向东教授负责研发的高温金属材料通过高马赫模拟飞行试验,获得成果应用证明,获得202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刘刚教授研制的400°C级别耐热高强铝合金,入选了中央军委科技委全军重点推广项目手册,孵化的交航众鑫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估值2亿元。宋忠孝教授开发的高性能涂层锆合金包壳管已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正式入堆考核,孵化的北京中发领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估值5亿元。房大庆研究员开发的高性能镁合金成功用于油田、国防军工和体育健身等领域,新增产值过亿,企业和用户评价良好。团队还有更多科研成果在孕育和孵化中,等待未来惊艳绽放。
深耕教坛沃土,恪守教书育人天职
团队教师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坚守科研教学协同育人理念,将科研团队打造为育人高地。孙军、丁向东等多位教授为本科生主讲《材料导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团队硕士生余倩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文章,目前已获得国家杰青基金;博士生李苏植留学德国归来,入选海外优青,2024年获得国家杰青基金,并获得教育部青年科技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博士生张崇乐获得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此外,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5项、国赛银奖4项和铜奖4项,省赛金、银奖2项。博士生钱旦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荣誉。
团队教师均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担任学院专业核心课、学科前沿课程和学校公共基础课的主讲。丁向东负责建设一门校级智慧课程。孙巧艳负责主持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并参与国家一流在线课程的建设;孙巧艳作为副主编,负责第4、5版《机械工程材料》教材的修订出版。2024年第4版《机械工程材料》参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018年孙巧艳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师微课竞赛一等奖。团队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和成果,获得2018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