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丁书江:科研领航担使命 交叉融合育英才|2025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25-09-18 19:21:3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一)锚定国家战略,勇攀科研高峰
1. 面向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技术
丁书江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青年科技奖。带领团队聚焦电化学储能领域固态电池“卡脖子”难题,长期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为国家新能源战略和西部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工重大专项、企业合作项目等12项,累计经费超5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件,3项成果实现转化(转化金额超200万元),为固态电池等前沿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2.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平台
作为核心成员整合化学、材料、电气等多学科力量,建成国内首个以储能科学与工程为核心的跨学科攻关团队,主持建设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部级平台,作为核心成员建设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创立“西安交大—德赛电池未来电池技术研究院”等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3. 深化校企合作,赋能产业升级
带领团队与德赛电池、龙电华鑫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开展专业实践15项,解决高能量密度电池安全性等行业难题。作为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推动58人次研究生进入企业实践,促成科研成果在西部新能源企业落地应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耕教学改革,培育时代新人
1. 以本为本,重构课程体系
坚持“新工科”理念,近五年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9门(累计610学时),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3项,主持建设陕西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参与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参与制定储能科学与工程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构建“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工程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框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
2. 思政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科研育人全过程,以“西迁精神”铸魂,培养具有使命担当的创新人才。指导的41名毕业生中,28人扎根西部企事业单位,9名海外深造人才学成归国。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7人,4篇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王宽诚育才奖、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导师。
3. 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能力
“以研促教、以赛促学”,连续五年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17项大创项目、10篇本科毕业论文,培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6人;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2项、校级奖4项,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创新赋能育人的良性循环。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卓越团队
1. 立德为先,培育科研文化
倡导“严谨、协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研日常。培养国家级人才,指导23名研究生赴国际顶尖院校交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
2. 攻坚克难,彰显使命担当
带领团队承担国家储能领域重大课题,在高安全性电解质开发等方向取得突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以科技报国实践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3.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需求
立足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与陕西本土企业联合攻关高精铜箔、固态电池等技术,助力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庄严承诺。
丁书江教授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用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交叉融合的创新智慧、甘为人梯的师者情怀,扎实践行着一名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