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装备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及表面控形控性技术团队|2025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25-09-18 17:12:2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团队主要从事智能再制造和表面形性研究,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产出导向、项目驱动、赛教协同、科教融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团队引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有组织科研。
坚守动力,守望师德初心
团队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以律己、爱岗敬业。二是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思想品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四是始终坚持工匠精神,做事精益求精,业务水平突出,骨干带头作用明显。
团队教师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以团队为骨干的机械硕士点2024年顺利获批;机械省级学科2025年顺利获批。团队带头人刘凌获陕西省民盟2025年“杰出盟员”称号。
强化素养,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力度。二是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面向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荣誉激励和资源匹配的工作环境,构建稳定可持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三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行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教材建设,融入行业前沿技术。
团队成员32人,其中博士30人,硕士生导师1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西安市英才项目计划1人,陕西省民盟“杰出盟员”1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25人。柔性引进12人,外聘院士等高层次人才9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获双师双能教师资格25人。
深耕教学,精湛攻坚技能
一是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注重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教学改革和教材专著撰写。二是团队教师均承担教学任务,教授主讲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和科研反哺教学。
近五年,团队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个;教师获省级教学奖励8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0余项、主编教材专著16部,其中《金工实习》教材为校企共建教材;学生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500余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31篇、授权专利81件、软件著作权28件。
技术探究,凝聚奉献精神
一是打造特色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围绕陕西科技赋能创新升级,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深入挖掘“三项改革”典型案例,校企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三是围绕省级重点学科,与在陕大型国企央企及民营企业展开科技创新和前沿探索。
近五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6项,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3.5亿元。获批省厅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秦创原总窗口优秀“新双创”团队、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建有省校企合作工程研究中心、省国外引智基地、高等教育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等9个省市级平台。主持各级各类项目350多项,经费6575.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各级各类科研成果获奖27项;成果转化60余项;技术路演30余场次。主协办学术会议18场、青年博士学术沙龙20场。
推波助澜,开展宏伟新篇
一是开展技术辐射与智库服务,组建“再制造技术推广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技术诊断和开发技术诊断工具。二是参加乡村振兴与科普行动,在县域企业推广再制造技术。三是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近五年,组建科技特派员、科普志愿者以及技术创新团队,进企业、下社区、走基层,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活动。主办“陕西省纳米科技青年论坛”“绿色智能再制造学科高峰论坛”“科创西安”以及青少年科普夏令营等品牌活动,每年举办青少年科普夏令营、公众开放日等活动20场、参加乡村振兴活动4次。发起成立了西安市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联盟,2024年年会上,高校增至16所,企业增至63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