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概况:多方协同,打造高水平研究传承平台

“梦桃精神”研究与传承创新团队于 2020年12月正式成立,依托“梦桃精神 代代相传”全国纺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联合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陕西省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基地为依托,结合办学特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教育为抓手,传承和弘扬“梦桃精神”,推进“梦桃精神”在纺织类专业大学生和行业职工中的宣传教育,推动“梦桃精神”走进高校、走进企业、走向社会,绽放时代光芒。

团队实力雄厚,由 2 名教授、5 名副教授及 1 名讲师组成,成员平均年龄 43 岁,学历层次高、科研经验丰富,是一支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团队成果丰硕,累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在 CSSCI 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0 篇,多位教师荣获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首届思政课教学标兵等荣誉。

团队领衔人郭松,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梦桃精神  代代相传”全国纺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党支部书记。曾获第二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全国纺织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陕西省 “青年五四奖章” 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其研究方向聚焦 “梦桃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主参编著作教材8部,在《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及省级一流课程1门,录制的“传承弘扬梦桃精神 争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专题教育片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面向全行业推广,成为“梦桃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实践探索:多维发力,构建 “梦桃精神” 传承体系

自成立以来,团队以“研究深一层、传承广一分、创新实一点”为原则,在“梦桃精神”的研究、传播与实践转化中开展了一系列扎实工作。

在研究层面,团队坚持“实地调研 + 理论深耕”双轨并行。团队多次深入“梦桃精神”发源地 —— 咸阳纺织集团,走访“赵梦桃小组”历任组长与老同事,搜集一手史料、挖掘鲜活故事,为研究奠定坚实实践基础;同时从历史、逻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展开学术攻关,在《西安日报》《东方企业文化》等平台发表系列理论文章 20 余篇,研究成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培育新时代最美奋斗者》获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三类优秀研究成果奖,专著《“梦桃精神”的传人》也已交付中国纺织出版社,即将出版,进一步扩大了“梦桃精神”研究的学术影响。

在行业推广层面,团队创新推出“先进班组”创建活动,在陕西省纺织行业发起争创“赵梦桃小组式先进班组”“梦桃式最美奋斗者”行动,并召开专题学习推介会,将“梦桃精神”转化为企业班组建设的实践指南。通过树立标杆、交流经验,激励企业职工以“梦桃精神”为指引,在岗位上奋发作为,既夯实了企业班组建设基础,也让“梦桃精神”成为凝聚行业发展合力的精神纽带。

在宣传教育层面,团队打造“沉浸式 + 多场景”传播矩阵。组织师生走进咸阳纺织集团,参观赵梦桃纪念馆、走进“赵梦桃小组”工作车间,在实地体验中感悟“梦桃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邀请原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张凤英、陕西省职工作协副主席张翟西滨等专家进校交流,以亲身经历与专业视角解读“梦桃精神”;举办“弘扬梦桃精神 争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报告会,邀请企业宣讲团进校园,组织师生观看秦腔现代戏《织梦人》,从艺术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纺织工人的奋斗精神;更积极参与教育部“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接力讲”活动,将“梦桃精神”推向全国高校舞台,实现从行业到校园、从区域到全国的传播突破。

三、成效与影响:成果丰硕,彰显精神传承时代价值

经过多年深耕,团队在人才培养、示范引领与成果转化上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梦桃精神”传承创新的标杆。

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构建 “学习 + 研讨 + 科研 + 宣讲”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将“梦桃精神”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成立以来,团队2名教师晋升教授、2名教师晋升副教授,培养研究生30余人,不仅为“梦桃精神”研究储备了后备力量,更向高校、企业输送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精神认同的复合型人才。

示范效应方面,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活动获得广泛社会关注。团队关于“梦桃精神”的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刊发,“先进班组”创建活动被《西北信息报》《陕西工人报》报道,团队整体工作更获《中国纺织报》、全球纺织网等行业及地方媒体多次宣传,既扩大了“梦桃精神”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也为其他地区、行业开展精神谱系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模式。

成果积累方面,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团队累计获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20余项,其中国家级荣誉4项、省级荣誉14项;主持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含 CSSCI 期刊论文 5 篇、出版专著2部,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质量与数量双优的成果体系,为“梦桃精神”的时代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