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雨,五十岁的伤
作者:李小娟
发布时间:2025-09-17 09:20:0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作为一名70后,我总觉得“坚韧”是刻在我们这代人骨血里的东西。半生来,靠着这股劲儿扛过生活的琐碎与波折,再加上从小就壮实的身板,我从未把“脆弱”二字与自己联系起来,甚至笃定:只要精神不倒,身体就永远不会拖后腿。
最初,鬓角冒出的几根白发,我只当是岁月随手撒下的碎末,毫不在意。直到它们像初春的野草般疯长——从鬓角侵占整个后脑勺,再蜿蜒爬上前额,最后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覆盖了头顶。街头小姑娘清脆的“奶奶”、超市收银员客气的“阿姨”、公交上学生主动让出的座位,一次次提醒着我时光的流逝。更具体的信号接踵而至:阴雨天的膝盖隐痛、爬楼梯时的脚踝无力,“年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成了贴在身上的实感。
今年暑假,我被断断续续的病痛缠了大半时间,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力不从心”。所以当开学踏入校园再次意识到,我的教龄已经所剩无几时,我心里涌起了一股混杂着期待与紧迫感的激动。教龄已进入倒计时,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相处,都变得格外难得。还是带两个班的语文,我攒了一整个假期的新想法,迫不及待想在课堂上落地。
开学第一周,我便挑战了大单元教学,连着几个晚上熬到深夜磨课、备资料。当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听到课堂上热烈的讨论时,所有的疲惫都化成了踏实的满足。上了一周课的我依旧干劲十足,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要带学生们读哪些书、做哪些拓展,对未来的日子满是具体而温热的期盼。
九月的天,总是秋雨绵绵。9月5日,一大早天空就被乌云吞没,紧接着,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瞬间浇透了整个校园。上完第四节课,雨还在继续。我既不会骑车也没学开车,家离学校有点距离,只好去学校食堂解决午饭。撑着伞往食堂走,冷风裹着雨水往衣领里灌,浑身冻得发僵,攥紧伞柄,在湿滑的路面上小心翼翼地挪步。好不容易走到食堂门口的台阶处,正在一步步挪动着下楼梯,脚下突然一滑——大脑瞬间空白,只听见“咚”的一声闷响,我重重地摔在了冰冷的台阶上。
腰腹部和手掌的剧痛瞬间席卷全身,眼前一阵发黑,我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神。旁边路过的同事赶紧跑过来扶我,我咬着牙撑起身,可稍一挪动,臀部就像被针扎般刺痛,疼得我直咧嘴。围上来关心的同事越来越多,我张了张嘴,却因为疼痛和懵怔,连一句完整的回应都说不出来。起初我还在心里安慰自己:农村长大的孩子,摔摔碰碰是常事,忍忍就过去了。可到了一点多,疼痛感不仅没减轻,反而越来越剧烈,连走路都艰难了。无奈之下,我只好请假去了医院。
CT报告递到手里时,“骶骨骨折”四个黑色的字像一块石头砸在心上。我捏着薄薄的报告单问医生:“这么容易就骨折吗?”医生的回答平静却有力:“你是不是摔跤了?你这个年纪,骨质密度下降,肌肉力量也弱了,摔一跤很容易出现骨折。”这句话成功让我瞬间闭嘴。我总以为自己还是那个能扛着几十斤粮食走田埂的姑娘,却忘了那些被我忽视的白发、隐痛,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只是我一直选择性忽略。
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窗外的雨还淅淅沥沥下着。我摸着还在隐隐作痛的臀部,忽然就懂了,那些挂在嘴边的“明天和意外谁先到”,从来不是空洞的感慨,而是藏在每个年龄段里的生命真相。年轻时我们总觉得未来漫长,可以肆意透支身体、规划远方,却忘了生命本质是脆弱的,经不起一次次的疏忽与硬扛。
这场九月的雨,这道五十岁的伤,摔碎了我的侥幸,也摔醒了倔强的我。真正的坚韧,从不是对身体的信号视而不见,而是学会敬畏时光、珍惜当下——珍惜每一次健康的行走,珍惜每一堂踏实的授课,珍惜每一个没有疼痛的平凡日子。毕竟,比起遥不可及的明天,眼前的安稳与健康,才是最该攥紧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