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觉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作文了。每每提起作文,大多数人都会“哎呀,又写作文呀!”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我也因为这个问题很是头疼。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具体写法,诵读满分作文等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2015秋季带上那一批学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有一次,有个学生的作文写得有些杂乱,我将她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地交流了一番。在了解了学生的习作构思之后,我发现她的设想还是很不错的。于是我大力表扬了她的构思,同时和她交流了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后来我们两个一起梳理了这篇习作,学生很是激动地说:“老师,我想重写一篇,写好之后你再帮我看看可以吗?”我当然是欣然同意。

第二天那个学生就写好了,我一读发现进步很大。反思了这个学生的进步,我发现在课堂上的笼统讲评确实效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好,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老师是和他在一起的。于是,从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坚持大部分的学生作文实施面对面交流。我们一起品评习作的优缺点,一起探讨文章的构思立意,一起琢磨遣词造句。学生的写作在我的参与之下兴趣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而我也在作文教学中有了新的长进。

没多久学校创立了校刊,要求学生和教师要积极投稿。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想动笔的冲动,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这次,在尝试着写了两篇之后,终于找到点感觉。所以,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就有意识地开始动笔。

有一次在给学生辅导写作的选材时,我随口就说到了自己刚刚写的一篇小文章。学生强烈要求要看,我拿出自己写的《一把雨伞》给学生朗读了一遍,结果,学生反响特别热烈。那节作文课,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比平时认真了很多倍。课后出现了好多篇优秀习作:小圆同学的《今年春天让我感动》和媛媛的《今年寒假让我无奈》等,这些习作深深地打动了我。

慢慢地,学生会很自觉地和我交流写作的体会,每次作文写完之后就会积极地询问我批阅情况。而且,也会常常和我一起共同创作,我们一起完成了许多的创作。在我的《又是一年樱花开》的引导下,阳洋的《樱花树下的思念》诞生了;在我的《秋雨晨韵》的引导下,钰欣的《仰望大树》诞生了;在我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引导下,银霞的《想念那最美眼神》诞生了……作文课成了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时间段。

在这样良好氛围的感染下,班上学生的优秀习作也越来越多,我开始把他们每次优秀作品都打成电子版存在我的电脑上。接着我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作文竞赛并尝试着投稿。我们先是在学校校刊上投稿,第一期就有我的五篇学生稿子被征用。校刊出来后,学生们一个个写作的兴头就更大了。在语文报社组织的“金太阳”杯作文竞赛中,妍妍同学的《母爱,让我感动》获得银奖,收到获奖证书的那天,她开心地在我面前又笑又跳。随后欣媛的《让我感动的一件事》、阳洋的《我的思念》相继在《少年月刊》上得以发表。而我也陆陆续续有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教师报》等刊物。

后来,再上语文课时,我就用这种面对面探讨,和学生一起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在后来的又一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有学生作品在《少年月刊》得以发表。在共青团陕西省委组织的“红色百年 童心向党”征文大赛中亚楠的《繁星闪烁》和思语的《醉在延安》还荣获一二等奖,我也获得“优秀指导奖”。

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幸福。捧着几年来学生的写作成果,我的心也被深深打动。原来用一颗真诚的心为孩子付出,难写的作文也是可以让他们绽放笑颜。

现在,多年过去,我一直坚持学生作文个性辅导和学生共同写作的方法,有时还会同题共振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我的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对作文课不再无措与厌烦,作文教学终于不再让学生感到畏惧。如今很多孩子在作文批改后都会积极地再修改,然后打成电子版发给我,希望我给他们再批改。甚至有孩子,经常在节假日写好作文发给我。作文俨然成了他们喜欢的作业,也成了我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新的平台。

想让学生长成什么样,老师就应该用自己做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道路很长,我会用自己的真诚和陪伴与我一起徜徉文海,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