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记者 魏淑敏)“下课铃声响,有序出教室;楼道慢慢走,楼梯靠右行;如厕不拥挤,不闹不推搡……”2025年秋季开学前的一天,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的校园里,一年级“小萌新”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游戏方式了解课堂秩序规范、课间安全知识,逐步适应安全与规则护航下的校园生活……

2021年,教育部出台幼小衔接指导意见,要求小学阶段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陕西各地各学校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入学适应教育,为一年级学生搭建“幼小衔接桥”,助力他们平稳开启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延安市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学生走过“迎新门”

汉中市宁强县实验小学教师为新生点朱砂

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的课堂常规训练

多彩活动启新程

建校于2020年的西安航天四小,从第一届学生入校起便将“幼小衔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2021年教育部有关指导意见发布后,该校围绕怎么“衔”、怎么“接”进行了积极的校本化探索——从熟悉校园环境、认知校规校纪、掌握学习与生活常规等入手,帮助一年级学生化解入学焦虑,平稳度过适应期,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为了更贴合儿童身心特点,我们在入学教育开展前,组织一年级教师开展集体教研,针对幼儿认知规律统一设计课件与教学方案,通过‘每日递进’的方式让孩子们逐步成长。”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入学适应教育通常贯穿一学期,“孩子们从入学时的胆怯、拘谨,到后来主动探索、充满好奇,再到熟练举手发言、规范报告进教室,半学期就有了明显变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小学需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围绕这一要求,陕西各地小学纷纷推出特色入学适应活动,为新生搭建过渡桥梁。

在西安高新区,第十五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以“情境化+游戏化”为核心:整理书包、摆放文具等技能,均通过趣味互动渗透;课堂礼仪、安全规范则融入小故事与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从“需要帮助”转变为“我能完成”,感受成长的力量……

在延安市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以精心策划的入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开启求学新旅程:校园里,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走过红地毯、穿过“迎新门”;教室里,老师准备的橡皮、铅笔等“入学礼”,让新生们眼前一亮……

在汉中市宁强县,实验小学将传统文化搬上入学礼:新生整理衣冠行“三揖之礼”,“击鼓鸣志”传递立志期许,“朱砂启智”寓意开启智慧,后续的“开笔礼”更让孩子快速融入校园……

在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小学首先以半天入学体验降低新生焦虑,班主任带领孩子们认识新伙伴、参观校园功能区、体验模拟课堂,“小萌新”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始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西安浐灞阳光海蓝小学的学生正在学习规范手册

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小学的入学教育

多维发力促成长

“成为小学生后,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们,来看看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做的吧!”日前,在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西路小学“诚诚少年·幼小衔接启航课程”之“自理小达人闯关记”微课上,该校通过高年级学生自我示范、情景提问,向一年级新生分享起床穿衣、整理书包、文明如厕等生活技能……

这堂微课,是环城西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一个缩影。“《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明确了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适应内容,小学起始阶段的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比起知识积累,好习惯的养成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该校校长李瑾介绍,为缓解新生入学焦虑,学校以“爱人”“养习”为核心,遵循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原则,构建起“诚诚少年・幼小衔接启航课程”体系,通过减缓衔接坡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为他们的小学生活筑牢基础。

《意见》指出,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实施国家课程。“为此,我们以‘红色引领、趣味适应’‘循序渐进、个性关怀’‘家校协同、共促成长’为原则,从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等多维度发力,帮助新生在1—2个月内全面适应小学生活。”刘志丹红军小学校长刘伯文说,“在此过程中,我们特意放慢教学进度,一方面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适应,一方面厚植他们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怀。”

语文课开展“红色故事小剧场”表演,数学课设计“红军小战士运物资”游戏,综合课程让孩子们绘制红军手抄报、分享作品背后的红色故事,再搭配红歌演唱,实现多素养同步提升……刘志丹红军小学将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与国家课程教学结合,每周还推出半天“红色体验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传承红色基因。

“师提问,举右臂;身立正,声清朗……”西安浐灞阳光海蓝小学将入学适应教育与学生品格教育有机结合,开发了“品格六艺课程”之《场景礼仪规范手册》,采用三五句式口诀,辅之以视频演示,从晨间入校、课堂常规等多个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礼貌、遵守秩序、注重安全、心向阳光的新时代好少年。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适配低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部分学校在实践中还探索“长短课”弹性教学模式——刘志丹红军小学便将长课设为35分钟,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短课定为20分钟,开展音乐、美术、体育及红色主题活动,并根据课程性质灵活调整时长,让课堂节奏更贴合孩子注意力特点。此外,多所学校还从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强化教师培训,并优先选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一年级教学,以专业师资为新生平稳过渡“保驾护航”。

渭南市合阳县2025幼小深度衔接经验交流分享会

延安市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的新生家长会

多方协同齐护航

“以前总担心孩子一时半会不适应小学生活,现在通过老师在班级群发的小视频,知道他能自己主动收拾文具,终于放心多了。”环城西路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说。

早在新生录取阶段,环城西路小学便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解读“零起点”教学政策和科学衔接理念,缓解家长的“起跑线焦虑”,指导他们在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开学后又通过新生家长会、班级群等,及时分享孩子在校的表现和适应情况,同时鼓励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状态,形成家校协同共育良性机制。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环城西路小学的做法不在少数。在各地各校的入学适应教育中,家校协同不再是简单的通知或告知,而是通过多元互动、精准沟通,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共同为孩子成长护航。刘志丹红军小学为新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重点指导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度过衔接期、共同开展红色教育等;浐灞阳光海蓝小学通过新生家长会,介绍学校办学理念、特色教育以及家校共育方式方法,把入学适应教育从学校延展到家庭。

此外,大部分学校在实践中还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个别性格内向、适应困难的孩子,制订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同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配合完成特定训练任务,形成育人合力。

“不仅要让孩子熟悉小学,更要让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无缝对接’。”在这一共识的促动下,各地各校(园)纷纷“组团行动”:今年6月底,宁强县实验小学邀请两所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进校体验——参观教室、社团、功能区,提前了解融入集体、人际交往、品德养成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渭南市合阳县则从经验共享入手,于今年4月召开幼小衔接经验交流分享会,围绕“四个准备”“零起点教学”等关键词,全面展示幼小衔接的新做法、新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减少衔接断层”;宝鸡市也举办幼小衔接工作交流研讨会,通过分组参观、课例展示、经验交流,为市域学校、幼儿园幼小衔接再提升提供实践范例。

“下一步,我们准备和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尤其在红色教育启蒙上同步设计,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红色认知能连贯衔接。”刘伯文说,“理想的幼小衔接,是形成连续、和谐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自信开启小学旅程。”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