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航天基地校园,一场变革正悄然发生。从“AI+教育”跨学科嘉年华,到“数智赋能”微型课展示,各学校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智能技术,重新定义教与学的边界,让AI成为学生手中的创作工具、教师案头的教学助手、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

20250912110532814-89-a80f6.JPG_scale.jpg

20250912110532630-80-5b856.JPG_scale.jpg

20250912110532601-56-40834.JPG_scale.jpg

学生说:从“学知识”到“创知识”

在AI技术的赋能下,学生正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借助AI技术深挖字谜背后的汉字文化,以皮影戏为媒介让语文实践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用数据分析粽子利润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商业实践能力……这种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式正在重塑传统学习生态。

课堂上,AI语音助手化身“课间陪练”,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课后,孩子们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体育训练效果、打造沉浸式音乐体验、将美术馆搬上云端。AI让学习更高效、更鲜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

20250912110610579-7-751d5.JPG_scale.jpg

20250912110610251-62-98b9d.jpg_scale.jpg

老师说:从“教书匠”到“设计师”

学子对AI和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离不开老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专业技能的指导。各学校聚焦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助力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促进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

老师们从两个维度出发,实现AI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设计上,各学科教师基于课程特点选择适配的技术工具,或将数字学习融入真实生活场景,或用智能模块模拟不同声音、背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在资源整合方面,老师借助AI动画补充教学背景资料、还原历史,拓展传统教育的呈现方式。

各学科专家的专业指导,完善了“实践—反馈—优化”闭环,使教师既能大胆尝试AI工具创新教学形式,又能通过专家把脉及时校准技术融合的精准度,最终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教学智慧的转化。

20250912110610842-3-9a6f2.jpg_scale.jpg

20250912110610931-96-e705b.jpg_scale.jpg

以AI驱动教育创新实践,通过教育场景的创新赋能和教学流程的智能化重塑,培养广大学子‌成长型思维,航天基地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持续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路径,书写智慧育人新篇章。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