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家国情怀在芯片上生长

1992年,19岁的马晓华带着在陕西勉县武侯祠诵读《出师表》的鲜活记忆跨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显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座红色基因浓厚的技术殿堂与父母所给予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使马晓华在随后的教书生涯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知行合一,理实交融。”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微电子这个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1996年7月,马晓华本科毕业后主动投身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六研究所参加工作,那时因为项目的原因,她还经常回母校。在一次与郝跃教授的交流中,一句“我觉得你更适合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鼓舞的话,让马晓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郝老师继续攻读研究生,并于2007年留校任教至今。

而研究所近10年的工程项目经历,让马晓华在后续近20年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马晓华将“提高国防实力,增强国防观念”这一主导思想融入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厚植其家国情怀。“我们做思政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们关注到国家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国家对半导体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赋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我们还要让学生对于解决材料、器件、工艺等基础问题,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2年,马晓华团队在思政育人方面的探索实践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用产教融合激活创新人才培养

“4G以前基站用的射频芯片99%以上都是依靠进口,且过去基站射频芯片使用的半导体材料已经无法满足5G基站的性能要求”。大力推动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向第三代技术发展,既是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的破题之举,也为我国自主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

为打破国际封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晓华团队在郝跃院士的带领下从零开始,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在实验室建立之初,大到实验室的装修、设备的组装,小到水电气管路安装以及电缆铺设,都是靠大家自己上手完成的,最终团队自主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脉冲反应氮化物气相外延生长的关键设备。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学再见面时对此依然津津乐道。

在育人过程中,马晓华将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技报国精神也传递给年青一代。2019年,马晓华负责承担组建国家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唯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了对标产业要求,打造国内高校唯一一条6英寸化合物半导体“中试线”,马晓华团队将专利转化的3000万元全部用于基建工程。“晶圆加工、氧化、光刻、刻蚀、薄膜沉积……”,如今28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已经成为与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重大项目承担单位紧密合作的重要载体。

“我们和企业合作,首先看的不是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是把重点放在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上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在国家重大需求的方向上,我们便勇往直前。”这也是马晓华在做研究时经常给学生强调的,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目前,团队形成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氮化镓射频功放技术体系,实现了在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和全球最大规模的5G通信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培养的1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华为授予的“十年创新合作功勋奖”。

三、攀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珠峰”

2025年4月28日,马晓华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时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当看到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在平凡岗位成就非凡业绩时,马晓华更加坚信:科技创新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教书育人是比芯片制造更精密的工程”。未来他将继续立足岗位,带领新一代青年学子潜心钻研、接续奋斗,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