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珍珍,女,198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体育学院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研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硕士,讲师;深耕体育教学十余年,建在线课程1门、出版教材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获省教学竞赛二等奖、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4次,获评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2013年入职以来,苏珍珍深耕健美操、啦啦操、团体操、舞蹈教学法等多门课程教学十余年,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突破、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打造特色体育教学体系,其主持的《团体操》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个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4 次,获评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成为体育教学一线的青年骨干标杆。

20250911173824709-65-c3778.jpg_scale.jpg

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破解多课程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体育课程的教学特性,苏珍珍以“线上线下融合”为核心思路,量身设计教学方案,既攻克团体操、啦啦操等课程的实操难点,也优化舞蹈教学法等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

以《团体操》课程为示范,打造混合式教学样板

作为《团体操》课程负责人,她针对课程“队形复杂、编排抽象”的痛点,主导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搭建 SPOC线上平台,开发36节微课视频,配套“预习任务单+实操指导表+课后复盘问卷”;线下课堂聚焦分组实操,将线上理论转化为线下实践。相关成果通过校级教改课题《基于 SPOC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团体操〉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结题,经验在全校体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推广。

 以啦啦操课程为延伸,探索技能迁移教学法

针对啦啦操“技能点多、关联度低”的教学难点,她开展《运动技能的迁移在啦啦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总结“分类教学—关联迁移—综合应用”路径,引导学生将单一技能整合应用。此方法让学生啦啦操学习效率提升30%,相关教学案例入选学院《优秀体育教学案例集》,2024年更助其获校级教学竞赛优秀奖。

融合思政与专业教学,打造有温度的体育课堂

立足多门体育课程特色,她将地域文化、红色精神、体教融合理念融入教学,让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尤其在《团体操》《啦啦操》等课程中形成鲜明特色。以文化为纽带,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在《团体操》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她带领学生挖掘陕西文化资源:创编“秦腔元素团体操”,将秦腔的刚劲韵律融入动作设计,让学生在队形变换中感受非遗魅力;设计“红色主题团体操”,以“火炬”“红旗” 等队形传递延安精神、西迁精神。2022年,她凭《融入地域文化的团体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获校级思政教学大练兵一等奖,还在全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的培训中做“团体操优秀教学案例”的专题汇报。在《啦啦操》课程中,她聚焦“体教融合”,开发分学段校本课程方案,2025年,其主持的《陕西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合模式与实践策略研究》成果,推动陕西省11所小学引入啦啦操课程,惠及学生3000余人,实现“课堂思政—社会育人”的延伸。

以赛促教以演育人,强化教学实践实效

苏珍珍始终坚持“体育教学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以竞赛指导、重要展演为载体,将多门课程教学与实战结合,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也彰显教学价值。

1. 竞赛指导:以赛强技育品格

近五年,她以《啦啦操》《健美操》课程教学为基础,带领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陕西啦啦操公开赛等赛事,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2023年,她指导学生团队获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双人花球、街舞、爵士自选动作一等奖,赛前3个月,每天课后带队训练,从动作细节调整到团队默契打磨全程跟进,既帮学生收获荣誉,更培养“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体育精神。

2. 重要展演:以演提质显担当

作为《团体操》课程负责人,她将课程教学与高水平展演深度绑定:她以编导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全国十四运会、西安市十六运会等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团队获“优秀表演团队”称号,她个人因统筹协调到位获“优秀工作者”;此外,还带领学生参与“五国元首来华迎宾仪式”“杨凌农科城马拉松启动仪式”等特色表演,从动作编排贴合国际审美,到现场彩排保障流程顺畅,全程把控细节,让学生在国家级、国际性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体育风采,也让多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实效。

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带动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作为青年骨干教师,苏珍珍既深耕自身教学,更主动承担 “传帮带” 责任,助力团队教学能力提升。

她聚焦青年教师成长痛点,2023年主持完成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变革与提升路径研究》,总结“教学观摩+课题共研+竞赛指导”培养模式:同时,她自身持续精进教学能力,屡获教学竞赛一等奖项,2025年主导的《数值融合·三联协同·以体铸魂——团体操课程科赛创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十余年体育教学路,苏珍珍以多课程创新实践、多维度育人成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