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高洁及其团队主持的《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是教育学、小学教育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自2012年开课以来,历经十余年的持续建设与改革创新,成功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可复制推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于2025年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成为陕西省地方师范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优秀典范。

一、直面教学痛点,开启融合创新之路

课程建设初期,团队敏锐识别出传统教学中的三大瓶颈:其一,学时有限(32总学时)、内容抽象难消化;其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其三,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考核。为此,高洁副教授自2016年起,以校级微课程项目为起点,率先开启数字化转型探索。2018年,课程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正式引入“学堂云”“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2025年在学堂在线大学MOOC上线开课,系统性地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50911152225908-78-38a8c.jpg_scale.jpg

二、构建“四维融合”模式,重塑教学新生态

经过多年迭代优化,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维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1.内容融合:打造“四课+实践”体系。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导读+讲授+讨论+项目”四大模块,并配套线上跟学、线下实操、小组项目等实践环节。建成包含33个知识点视频、42个实操视频、221项测试题、8个教学案例和4个思政案例的线上资源库,线上学时占1/3,有效拓展学习时空。

2.方法融合:推行“自学+领学+互学+评学”。线上SPOC平台(访问超5652次)支持自主学习,线下聚焦重难点与实操训练(师讲生练),并通过项目式学习(生讲生问师评)推动协作探究。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64项,发表论文31篇,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3.评价融合:实施“多元考核、多维评价”。打破“一考定乾坤”的传统,构建了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包括期末成绩(50%)、在线学习(20%)、课堂表现(10%)、小组协作(10%)及课堂提问(10%),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应用创新”能力,实现评价对学习的正向引导和激励。

4.思政融合:贯穿“科学精神与育人初心”。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严谨态度、数据伦理及教育情怀等思政元素,通过科学家故事(如皮尔逊)、真实教育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严谨务实、服务基础教育的职业信念。

20250911152235050-31-1f9f9.jpg_scale.jpg

三、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1.学生学业水平显著提升。最近两学期,学生平均成绩稳步提高,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评教分数高达94.65分。课程目标达成度良好,学生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能力获得广泛认可。

2.课程建设层级跨越式发展。课程先后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023),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2024),并最终于2025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从校级到国家级的重大突破。

3.教学团队成果丰硕。课程负责人高洁近五年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2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团队成员获省级思政教学能手、校级教学创新大赛奖等荣誉7人次,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团队。

4.示范辐射效应广泛。课程的建设经验与模式在校内外多次进行分享交流,其“个性化资源建设”“项目式实践训练”“多元评价体系”等特色举措为同类课程,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陕师院样本”。

四、结语

高洁老师及其团队的《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它精准回应了数字化时代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成功地将一门传统意义上“难教难学”的理论课程,转变为一项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金牌课程。其成功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地方院校如何依托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一流课程、培育一流人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方案。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