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在西安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交织,研究生紧盯屏幕,反复调试复杂算法模型,在海量数据中探寻最优解——这是学校基础学院组织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专题指导活动的场景。

此次活动以“面向实际、问题导向、创新求解”为核心,要求研究生在有限时间内,围绕兵工特色与行业背景实际问题,完成从模型建构、算法设计到求解验证的全流程,全方位锤炼学生创新实践与跨学科协同能力。面对高难度赛题与紧迫时间,数学、物理学等专业数十名研究生分工协作,高效衔接建模、编程、写作各环节。在指导教师精准点拨下,多份作品因模型新颖、求解有效、表达规范获专家高度认可,为冲击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高等级赛事筑牢根基。

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坚持“强基提能、思政交融、研赛双驱”数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该体系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打破数理基础教学与工程创新实践壁垒,构建“教学、思政、研赛、创新”四位一体育人新格局,推动研究生从掌握知识向创造知识跨越。

“过去,数理教学偏重理论,学生面对实际建模常束手无策,学用脱节明显。”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负责人冯孝周教授说,为破解这一难题,学院教学团队依托多项省校级教改项目,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开创“科研赋能、竞赛驱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新体系下,研究生围绕科学问题或工程案例开展跨学科协作。以建模活动为例:数学专业学生聚焦模型理论构建与算法选择,保障科学性;物理、光学工程专业学生负责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参与结果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专注算法实现与性能优化。指导教师则转型为过程引导者、资源协调者与质量把关者,确保创新训练持续推进。

“沉浸式项目制学习,让学生既扎实运用专业知识,又深刻体会用数理工具解决交叉学科实际问题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协作精神。”一位指导教师说。

基础学院将“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竞赛实践、就业创业”深度融合,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近5年累计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共51项(153人)。

目前,这套以“强基提能、思政交融、研赛双驱”为特色的培养体系,已在西安工业大学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推广,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