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新工科建设对创新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陕西理工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卢超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自2015年起秉持“以赛促学、知行合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构建并实践了“赛创融合·知行并进”的电类专业“三维驱动”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陕理工方案”。

一、团队领航:扎根地方,矢志育人创新

卢超教授带领22位教师团队,直面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割裂、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依托多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类人才为核心使命。

二、三维驱动:构建学科竞赛育人新生态

团队提出并实践了以“制度驱动、课程驱动、资源驱动”为核心的“三维驱动”育人模式,构建“竞赛-课程-产业”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闭环。

制度驱动:首创“竞赛置换学分”制度,国家级奖项最高可置换4学分;将竞赛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核心指标;制定《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率达100%,设备利用率提升60%。

课程驱动:构建“三层次、四突破、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权威赛题深度融入6门特色课程及80%专业课程;自主研发“电路设计虚拟仿真系统”,校企共建实体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32项。

资源驱动: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组建“双师团队”;年均举办4期“竞赛指导研修班”;将优秀竞赛成果转化为课程案例,形成“以产促赛、以赛促学、以学促用”良性循环。

三、创新引领:凝练特色范式

团队实现三大创新:

1. 理念创新:从“孤立竞赛”到“生态育人”;

2. 模式创新:首创“基础夯实→项目实战→创新孵化”三阶递进培养路径;

3. 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协同,运用PDCA循环实现精细化管理。经查新确认,该体系在国内具有首创性。

四、育人成效:硕果累累,辐射广泛

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增长300%,发表SCI/EI论文5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孵化创业项目6个。毕业生进入华为、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比例达42%,平均起薪高出25%,用人单位满意度96%。成果被8所高校借鉴引入,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案例,获北京大学陈佳洱院士高度评价,与华为共建的“ICT创新人才基地”成为全国示范点。

五、结语

卢超教授团队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创建的“三维驱动”育人体系有效破解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脱节难题,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水平与专业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