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点燃心灵的火种,科研是守护生命的坚盾。二十余载坚守教学一线,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将“生命至上”的信仰熔铸于教学与科研的每一寸脉络。

讲台为基:以育人为本,筑就全面发展之路

“让知识成为学生守护生命、担当责任的铠甲。”这是从教二十余年的核心信念。并始终以“五育并举”为纲,将“培养能解决真问题的专业人才”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构建“思政引领-理实融合-创新驱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以研促学,锤炼硬核本领。以“项目实践”为支撑,充分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急需技术装备揭榜攻关等科研项目,组织带领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实现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全覆盖”。以“双创实践”为依托,围绕矿山救援生命探测、应急技术与装备研发等前沿课题开展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双创赛事。

因材施教,打造优质课堂。“唯有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方能实现突破与创新。”在《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的课堂中,将行业案例与实践经验融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预案编制与演练,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框架”,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普通高等学校应急管理系列教材等;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牵头建设陕西省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改革项目、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等5项。

硕果盈枝,见证育人初心。先后指导硕博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入选陕西省第三届国家奖学金“青春榜样团”、获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支持;学生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学业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20余人次,累计斩获课外竞赛奖项50余项;毕业生多任职于事业单位、央企、国企、高校等,培养质量受到认可。

科研为刃:以创新为锋,破解矿山救援难题。

“教学是理论的沉淀,科研是实践的延伸。”自2001年师从我国著名的防灭火专家徐精彩教授起,深刻受到导师徐精彩教授科研精神的感染,全身心投入安全领域的研究,持续攻克“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矿山安全筑起“科技屏障”。

靶向攻关,打破技术困局。我国煤炭赋存条件复杂,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延伸,冒顶、透水、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频发,传统救援方法面临诸多挑战,团队聚焦灾区环境精准感知、生命信息快速识别核心难题,成功研制出矿山灾后物联网重构与关键信息实时感知系列装备,该装备可适配矿井坍塌、瓦斯爆炸、透水等多灾害场景,能够为多级协同救灾指挥决策体系完成科学救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成果转化,筑牢安全防线。坚持“科研服务现场”,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救援一线。除此之外,研发煤田火区侦测机器人、矿用本安型计算机等关键装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授权专利63项,并主持能源行业标准1项,研发的救援钻孔多元信息侦测装置,已经被纳入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装备清单、被纳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重点推广应用成果。

逆行救援,践行“两个至上”。先后20余次参与现场矿山救灾,在山东平邑石膏矿“12・25”坍塌、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等重大事故中,带领团队携带自主研发的钻孔生命信息探测装置,为垂直救援钻孔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助力被困矿工成功获救,赢得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级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充分彰显了“西科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从三尺讲台到科研实践,始终以“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的坚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仰。未来,将继续深耕教学沃土、持续攀登科研高峰,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的双重使命,书写着关于传承与担当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