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腹地、汉江之滨,陕西理工大学组建了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物种保护团队,聚焦“秦巴山区—汉水流域”生态保护需求,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物种保育一线,诠释了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

20250910150431327-53-c3a93.jpg_scale.jpg

一、锚定方向,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秦巴汉水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脆弱,面临发展与保护双重压力。团队把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于2023年12月牵头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濒危物种保护”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整合20名骨干教师,围绕濒危动植物保育机制、秦巴中药材资源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三大方向布局,形成跨学科、多层级科研攻关体系。自成立后高效运行。近年来,团队承担生态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专著论文百余篇;学生团队获团中央、团省委社会实践优秀项目10余项,“秦巴生物博物馆”年接待访客超万人次,创新“专业教育—科普宣传—社会服务”三阶递进培养路径,组织学生参与“世界环境日”等活动,近五年累计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81篇,陕南兄弟高校前来交流学习,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特色育人范式。

20250910150511334-46-68440.jpg_scale.jpg

二、攻坚克难,守护秦巴生态命脉。团队坚持“科技服务支撑区域社会发展”,带领团队长期服务于朱鹮、长青、米仓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主持和主导的科研成果获主流媒体频频报道。团队实施的秦岭石蝴蝶野外回归系列工程,成功恢复多个野生种群,相关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并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展播。在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团队应用多种技术构建立体化监测体系,评估栖息地质量与物种分布规律,提供汉江湿地年度监测报告,助力生态红线管控与生物安全防御。此外,团队在秦岭山区首次发现药用大型真菌新物种——“秦岭隐孔菌”,填补区域真菌资源研究空白,获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为药用真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0250910150543182-20-7c1eb.jpg_scale.jpg

20250910150543173-42-e07f7.jpg_scale.jpg

三、立德树人,播撒生态文明种子。团队深知生态守护需全民意识觉醒,坚持“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依托学校科普基地和社团平台,组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主题科普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覆盖中小学、社区、乡村,有效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助力培育新时代绿色公民。强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能力。年均服务中小学生超5000人次,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基础教育和社会生活。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多次获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多名毕业生投身环保等领域,“守护秦巴、服务生态”成为学子自觉追求。

20250910150636793-6-56f1e.jpg_scale.jpg

20250910150636052-89-c1ea6.jpg_scale.jpg

四、示范引领,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团队老师及其团队的工作在校内外形成广泛示范效应,阿拉善基金会西北基金、陕南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学习。团队打造“四季生态科普”品牌,构建起集科研、教学、服务、传播于一体的区域生态协同网络,成为推动秦巴地区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

团队以赤子之心扎根秦巴,未来将继续带领大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陕理工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