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临渭区教体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接续“品质教育 美好生活”发展愿景,锚定“1335”工作思路,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任务,强化精神引领,优化师资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明晰育人方向、建强教师队伍、做好长效保障”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强力迈进。

一、深学细悟精神内涵,明晰临渭强师育人新方向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教育实践、承载育人使命的精神坐标。结合临渭教育实际,我们对其内涵的理解把握突出“四个融合”。

坚守育人初心与涵养教育情怀相融合。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求全区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育家精神体融入教育管理和日常教学中,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秉持求真品格与深化教研实践相融合。教育家精神强调尊重教育规律,追求科学真理,落地的重要途径是教研实践。全区构建了“校本教研+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三级教研体系,累计成立省级名师工作室20个、市级30个、区级113个,开展教研活动2000余场,破解了“双减”、课堂、作业等方面突出问题。

勇于创新突破与推进教育改革相融合。面对当今数智时代发展浪潮,组织教师用好“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覆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培训骨干教师1200余人。在“双减”落实中,探索“校内课后服务+校外实践基地”的“1+N”模式,让学生学习“减负不减质”。

担当社会责任与服务发展大局相融合。组织18所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进。组织1500余名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名校+”工程、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二、聚焦推进三大工程,擘画强师队伍建设新路径

弘扬教育家精神,关键在将其转化为强师兴教的具体行动。结合临渭实际,重点推进“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铸魂工程”,夯实教师精神根基。注重思想引领和文化浸润,筑牢精神根基,让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

强化精神引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开展“五个一”活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规范。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通过专家讲座、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优秀教师事迹巡讲、警示教育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打造特色文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民族使命”等主题征文活动,引导教育工作者崇德尚美、敬业立学。举办“强化使命担当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暨“小岗位 大奉献”主题演讲,全面展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开展“临渭教育精神大讨论”,凝聚“爱生、敬业、创新、担当”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是实施“赋能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平台、教研、培训”三个维度发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搭建成长平台。持续深化“三名+”建设,实施“三名+”共同体建设新三年行动,通过导师帮扶、专题研讨、问题会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方式,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名校长辐射引领作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深化教研改革。重点围绕“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品质课程建设、品质课堂建设、思政课特色化建设”四类专项课题开展研究,2025年已立项省级教研课题50项,市级230项,区级500项,让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型。

拓展培训渠道。与陕西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每年组织500余名骨干教师赴名校考察学习。同时,通过“名师之约”“工作室送教”“新入职教师培训”“数字化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实施“激励工程”,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唯分数、唯职称”评价导向。

优化评价体系。出台《临渭区教师综合评价办法》,将“教育家精神”践行情况细化为“育人成效”“教研成果”“社会服务”“师德表现”等6个维度20项内容,纳入评优选先核心内容。

树立标杆典型。每年教师节开展“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评选,对贡献突出、扎根乡村的一线教师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渭南电视台、“临渭教育政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职业的崇高和光荣。

三、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厚植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沃土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驾护航。为此,我们重点强化“三个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把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成立领导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招聘渠道,加大高层次、紧缺型教师的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工会关爱职能,切实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安心静心从教提供坚实保障。

凝聚发展合力,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育人网络,凝聚教育发展合力,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借助中省市区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未来,我们将持续弘扬教育家精神,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研究型教师”占比提升、乡村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这“三个提升”,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上,奋力书写更加出彩的“临渭篇章”。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