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为四时美景抒情怀,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特定季节里的独特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描写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早至曹操作品,近至元代马致远的小令,所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出自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情怀。

本单元篇目均描绘了优美的四季美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与观察、体验一样,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将生活中有趣味的事、有意思的人、能引起自己思考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收集到自己的素材库。在写作需要的时候,阅读与观察的累积所得能够提取出来,既真实又自然。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散文语言的审美感知力较弱;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对四季景物有直观感受;具备初步的写景文阅读经验,但对文学作品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缺乏具体认知,需通过情境体验与语言品析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存在以下痛点:

1. 不理解自然观察与文学表达之间的关联,难以区分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思;

2. 对散文“情景交融”缺乏具体而深刻的认知,常将“好词好句”简单等同于景物描写;

3. 古诗鉴赏停留在翻译层面,对写景状物类诗歌尚未建立“诗言志”的情景结合阅读意识 。

单元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感受汉语的美,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技巧,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感受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祖国山河自然人生的热爱之情。

4.学会观察,了解自然和社会,能够自主思考,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时分配:

单元起始课 1课时

深读单篇——《春》 3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古代诗歌四首》 3课时

阅读综合实践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单元整合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段 单元起始课

一、创设情境,初识单元内容

班级将举办“拥抱四季的诗意”主题展览,每位同学需完成:

① 制作“作家眼里的四季”对比展板(课文或相关链接)

② 创作“我的校园四季”手账(写作实践)

③ 设计“古诗文中的四季印象”互动墙(跨媒介转化)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自由朗读,正音,流畅。)圈点勾画与任务有关的内容,建议批注提示词。可板示疑难字词,互相注音。

二、诗意启航,唤醒四季记忆

活动1:四季盲盒猜猜猜

教师展示四段去标识化文本(含本单元课文及课外文本);

学生根据描写判断季节,用“我从______(词句)触摸到______(季节)的______(特点)”句式分享 。

活动2:跨媒介通感体验

播放《春》的鸟鸣音频、《雨的四季》雨滴ASMR、《济南的冬天》雪景VR片段;

绘制“通感雷达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听觉/视觉/触觉等引起的情绪感受。

三、方法建构,打开散文之眼

任务链1:解密作家观察密码

① 定点观测站:对比《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济南的冬天》“山尖全白了”的视角差异;

② 时空放大镜:分析《雨的四季》如何用“夏雨-秋雨-冬雨”建构时间纵深;

③ 情感温度计:为三篇散文绘制情感曲线图,标注关键抒情句。

任务链2:古诗文破壁行动

①初识不同时期与不同诗体;

② “诗言志”——古诗的抒情性。

四、感悟诗意,搭建赏读支架

活动1:充实四季美学基因库

分类摘录单元文本中的“色彩基因”(如“绿得发亮”)、“声音基因”(如“卖弄清脆的喉咙”)的词句,按不同季节整理。

活动2:以声传情读名篇

小组设计一篇课文或部分的朗读,标注重音和停连,并阐述朗读

设计的理由。(可参照课本《阅读综合实践》内容)

五、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任务(必做)

1. 读读写写本单元的生字词,给名词、形容词作标注;

2. 制作“我的五感观察卡”,连续三天记录同一地点的晨昏变化 。

创意任务(选做)

1. 拍摄"校园物候九宫格”,借鉴本单元修辞手法配图文发朋友圈 ;

2. 将《观沧海》改写成“无人机航拍解说词”,注意保持古诗意境。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