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的扉页采撷春意
作者:田玲
发布时间:2025-09-09 08:52:4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开学第二天,只来得及说了一下需要准备的学具,我们就开始观看阅兵了。今天,依然没有着急上新课,而是以《春》为例,给学生上了一节预习指导课,我的新徒弟任佳也来听课了。我看着学生在书上写下的“预习方法”,像看到一束刚冒芽的柳条——稚嫩,却带着春天的气息。六条口诀,有的整齐划一,书写排列都踩在我的审美点上;有的歪歪扭扭,有些凌乱,我也坚信他们会闪闪发光。
“看完探究二次读,自主解决做旁批……”
我笑着想,这哪里是口诀,分明是我们送给朱自清,也送给自己的一份请柬——请春天早一点到教室里来坐坐。
一.从“单元导读”开始,先让眼睛“踏青”
我觉得,开学不是冲锋,而是踏青。第一课要做的,是慢慢蹲下身,看看脚下的草芽。于是,我们一起走进单元导读,寻找旅途的第一道风景:“这个单元,我们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从第一段找一个你认为准确的词。”
“春夏秋冬!”“四时景物!”“四季美景!”
“你们应该也浏览过课文了,比较一下,哪一个词表述更贴切?”
“四季美景。”
“为什么呢?”
“文章写的景物都很美,美景比景物具体。”“春夏秋冬只说了季节……”
我笑了:“孩子们,阅读一段话,就是这样抓关键词的,当你确定不了的时候,就比较、思考、判断。”
“那么,欣赏四季美景,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呢?”
“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多好,筛选,概括,都有了。
“这个单元要努力习得哪些语文能力?”
“朗读!”
“怎样才能朗读得好,有方法吗?几点?”
……
就这样,我们在预习的原野踏青,我希望“春”不是黑白的印刷体,而是一粒种子,在孩子们心里轻轻鼓胀。
二.“浏览课前预习”——给大脑铺一条清晰小路
教材里朱自清的头像旁边,给出了预习提示,如同他亲自循循善诱。这两段蓝字,孩子们常跳过。我却让他们大声读出来。读提示,就像夜里点灯,先把路照亮。我展示了张弈菲的预习,他已经将春天的诗句写在了旁边。:“预习是对已有认知的回望,张弈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不过,他的这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是写春天的。”他的瞪大眼睛很惊讶地发出了“嗯?”的疑惑。
“这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下了一夜的大雪,干枯的枝头落满了白雪,宛如春天盛开的梨花。朱自清的《春》里,也有很多比喻句,正等着我们去欣赏。”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有春天元素的诗句并不一定是写春的呀。
能想起哪些呢?孩子们一时语塞。
我抛砖引玉:“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并不是不知道,而是背过了,没有用过。
“背诵诗文,是为了在一定的情境下,恰当地引用,而不只是为了背,这就是学以致用。”我郑重地将这个词写在了黑板上。
“刚才我们先阅读单元导读,知晓内容明目标。那么紧接着浏览课前预习,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表示顺序呢?”
“又?再!”总有一些思维灵活的孩子捷足先登。
“张弈菲用行动告诉我们,再浏览课前预习,可以做什么?用七个字概括一下,不要求对仗,字数一样就好。”最终,商议的结果选用了“做自行学懂之事”。
预习的路径一点一点,渐渐清晰。
三.“初读文本标段序”——让文字长出骨骼
教室很静,只剩翻书声。我走下去,看见有人在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旁边写了个小小的“心跳符号”;有人在“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边上画了一只破土而出的绿拳头。我没打扰——标序,不只是写“1、2、3”,而是让文字长出骨骼,让他们摸到文章的脊梁。
新的词语,美的句子,被孩子们用荧光笔勾勒成各种色彩,给阴雨天披上了霞衣。“初读文本标段序,勾画注释识新词”,一边做,一边概括方法,语言运用,永远在课堂的每一帧细微之处。我也希望能给徒弟打个样。
四.“看完探究二次读”——给自主学习更多空间
思考•探究是重要的学习资源,预习的时候,看一看,想一想,带着问题第二次读文本,自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做好旁批,无论深浅,不管对错,只管写下来就好。奇思妙想就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呀。
读完,孩子们解决了自己可以完成的问题,给每段起了个小名:“盼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长长的文章,可以被他们亲手拆成一幅又一幅小画。
五.“读读写写补元”——给词语一点泥土味
生字词处理,最怕“抄写+注音”变“罚抄”。我将自己在读读写写旁的释义补充展示给他们看。其实,我原本是想在“酝酿”旁边画一只小酒坛,在“呼朋引伴”旁画几只勾肩搭背的小麻雀,给“花枝招展”配上礼服的裙摆。词语回到泥土,才会长出热气腾腾的根。可是,很久不画,无比生疏,只能靠想象,画出来的奇丑无比,还是算了。以后再慢慢增加趣味。
六.“三读理解加思考”——让语言开出会响的花
我觉得,朗读要像放风筝,声音是线,思考是风。我们以前第三段为例,去感受停连和重读的魅力,去思考用词的妙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是什么感觉?”“没注意,就长出来啦。”
“那就是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
“钻,为啥用钻?”
“有力量,小草很顽强!”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
“拟人!”
“看,多有趣!情态,样子,色彩,都在脑海里闪现,这就是修辞的魅力。”
想起上一届读《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孩子们说像挤公交。我让他们把“赶趟儿”圈出来,查词典,再闭眼想:如果自己是桃花,被“赶”着去赴谁的约?忘记是谁说的,“去赴蜜蜂的下午茶。”一句话,拟人便鲜活起来。当时,我们又把“散在草丛里像眼睛”里的“眨呀眨的”放大,我让他们对着窗外黄昏的天空拼命眨眼——那一刻,修辞不再是考点,而是会眨眼的星星。不知道这一届的孩子,赏析会不会有更新奇的表现?好期待。
预习的六句方法,是课堂随机生成,每一届都不一样,尊重生成,远比墨守成规来得有趣。我希望,孩子们愿意把课文带回生活,再把生活带回课堂。
朱自清写《春》,表达的是希望;今天上的这节预习指导课,也是希望——希望孩子们每一次翻开书,都像推开一扇窗,能看见草长莺飞、盛夏葱茏、秋实累累、冬雪飘飞;也能注意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的悲欢离合;还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完,寂静无人,雨后的秋夜弥漫着凉意。锁门的时候,楼道的那盏灯忽然亮了一下,像春天眨了眨眼。秋收冬藏后,春天,会如约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