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的引领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刘武,于2024年2月奔赴秦岭深处的山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帮扶工作。他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潜能识别+技能赋能”双轨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激发职教学生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其事迹被《商洛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具有广泛的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

20250908165215728-79-7d2aa.jpg

一、背景与初心:响应政策号召,投身乡村振兴教育一线

山阳县地处秦岭腹地,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来自单亲家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刘武所任教的23级数控专业班更是被视为“差班”,学生沉迷手机、习惯涣散。面对这一现状,刘武没有退缩,而是深入学生中间,通过谈心谈话、课堂观察、家访交流等方式,快速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发现,这些学生并非真正“差”,而是长期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被中考“分流”后更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理。刘武坚信“没有差生,只有未被发现的潜能”,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群孩子点亮希望之光,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实现价值。

20250908165314950-39-b209b.jpg_scale.jpg

二、实践与创新:双轨赋能,精准育人

刘武摒弃传统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立足职业教育特点,构建了“情感赋能+技能赋能”双轨并行的育人模式。

在情感赋能方面,他注重心理疏导和关怀陪伴。利用课间十分钟、晚自习等时间,主动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内心困惑。通过拍摄学生认真学习瞬间并公开表扬、分享优秀技能人才成长故事、举办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逐步重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他还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学生眼中的“贴心人”。

在技能赋能方面,他创新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以训促技。他摒弃常规选拔标准,通过日常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所谓的“差班”中选拔4名学生,组建了省级技能大赛技能竞赛团队。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刘武制定了因材施训方案。他将复杂工艺原理拆解为直观的操作步骤和口诀,利用休息时间进行高强度、模块化训练;借助苏陕协作资源,弥补山区实训条件短板;创设故障模拟场景,锤炼学生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在2025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鸣惊人,荣获“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金奖,创造了山阳职教中心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50908165328414-49-a515b.jpg_scale.jpg

三、成效与影响:点亮人生,辐射带动

刘武的育人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学生层面,4名参赛学生不仅获得了免试进入高职院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从自卑迷茫到自信从容,从厌学退缩到主动进取,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技能改变人生”的可能。他们的成功也辐射到整个班级和校园,带动了更多学生放下手机、拿起工具,投身技能学习。

在教师层面,刘武与3名本地教师结成对子,通过“教案共研、竞赛陪跑、课堂诊改”等方式,全面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竞赛指导水平。帮扶期间,结对教师共获得省级奖项3项、市级奖项2项,迅速成长为学校骨干力量。他还帮助学校构建了“四维一体”研修模式和“1+N”教师帮扶机制,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

在学校层面,刘武推动了数控专业“岗课赛证”综合改革,构建了校级教学创新团队,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他的帮扶工作增强了学校的“造血”能力,为山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908165346896-6-7a1a7.jpg_scale.jpg

四、情怀与担当:超越期限,持续奉献

刘武的帮扶期限于2025年7月结束,但他选择继续留在山阳,指导团队备战8月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种超越期限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担当和教育情怀。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武在帮扶期间克服了诸多家庭困难。妻子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孩子曾因意外磕断门牙,他却因工作繁忙无法及时回家。即便如此,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将这份对家人的愧疚转化为帮扶工作的动力,把更多的关爱给予了山区的孩子们。

五、启示与价值: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刘武老师的案例深刻启示:职业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成功实践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可挖,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是创新“情感+技能”双赋能模式,既注重技术技能培养,也重视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建设;

三是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路径,通过技能竞赛这个重要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

四是构建“造血式”帮扶机制,通过师资培养、专业建设、制度创新等方式,为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留下宝贵资源。

刘武老师用一年半的时间,改变了四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带动了一所学校的专业发展,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案例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