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洋:守正创新,育心育才 | 2025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典型
发布时间:2025-09-08 16:23:3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咸阳师范学院刘洋副教授正是这一使命的忠实践行者。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科教融汇实践与深切关爱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成效显著的育人模式,成为了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典范。
一、锐意创新,激活课堂生命力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量化标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针对这一问题,刘洋副教授提出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该方法通过线上构建课程,提供详尽的实验操作视频,不仅能大幅缩短课堂中的教学演示时间,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线下实验操作环节,则专注于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更充足,学习效果更好。“在线学习+实践训练+知识测试+讨论”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建立了科学地化学实验课程模块化、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了实验教学方式,顺应了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促进了泛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显著减少了纸质资源的使用,有效践行了“绿色化学”原则,体现了环保与高效并重的教育理念。该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极大肯定和喜爱。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获得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润物无声,深植课程思政魂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实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如盐化水,润物无声。讲解专业理论时,她会追溯其发展历程,讲述中外科学家攻坚克难、追求真理的爱国故事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分析行业案例时,她会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行业责任感。在实践教学环节,她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她善于将当代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面临的机遇挑战作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增强“四个自信”,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肌理的做法,避免了生硬说教,使课程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培养了学生心怀家国、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
三、研教相长,贯通科教融汇路
在教学中,她积极践行科教融汇,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思维和方法论融入教学实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自身及团队的科研项目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同时,积极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通过设立科研训练项目、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科研实践环境。在科研实践中,她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到总结反思的全过程,着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许多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完成了科研训练项目,参与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及国家发明专利。
四、仁而爱人,倾注关爱师生情
教育的温度源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关爱。她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线上互动等多种渠道,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对于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总会耐心地辅导,帮助他们找到方法、建立信心。对于生活上遇到挫折的学生,会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慰藉。对于未来发展规划感到迷茫的学生,会像朋友一样与之促膝长谈,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需求,提供中肯的建议和指导。学生们不仅视她为学业上的导师,更愿意向她倾诉心事、分享喜悦、寻求帮助。这种基于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深厚师生情谊,构建了和谐融洽的育人氛围,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刘洋以其在教学方法上的持续创新、在课程思政上的深度耕耘、在科教融汇上的有力实践、在关爱学生上的真情投入,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具有教育家精神和“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她的育人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求真、崇善、尚美的种子。她的典型事迹,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教育情怀、责任担当与时代风采,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