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教学管理的辩证思考
作者:王娅莉
发布时间:2025-09-05 09:08:3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十六年前,我刚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担任初三班主任,农村学校出现了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是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缺失。十六年过去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中国农村学生轻度抑郁风险,21.5%中国农村学生高抑郁风险;8.1%女生轻度抑郁约23.1%,抑郁高风险9.2%;男生轻度抑郁约19.9%,抑郁高风险7.0%。
这部分学生给家庭及学校带来了很多困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有一些症状表现:
厌学。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会有一部分学生休学、请长假,无法正常到学校来上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社会功能受损。
自残。自残的学生以女生居多,这种行为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在肉体产生痛苦的时候,会分泌一种快乐因子——多巴胺,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
早恋。大多数早恋的学生是在寻找父母爱的替代品,只有极少数是青春期的情感萌动。越是家庭不幸福的学生,恋爱出现得越早。这成为逃避痛苦的一种方式。
网瘾。相对女生的追星来说,男生更容易染上网瘾,游戏的及时性满足类似于吸毒,让他无法自拔。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
奖赏可以在游戏中获得,这是大多数学生网瘾难以戒掉的原因。
由于心理问题的严重后果,对心理咨询师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经历了几百例心理咨询之后,我发现了几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其一,心理咨询面对的是心理患者,大部分都是神经症,从原理上来看,是以变态心理学为基础,我们能否这样看待学生?很多学生去医院做心理测量,都会查出有抑郁症,但医院的量表是否科学,量表的样本群是否适合现在的学生,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有部分家长竟然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立即去开药治疗,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问题。
其二,西方心理学的情绪宣泄、心理治疗方式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很多矛盾之处,怎样解决这样的文化背景差异?中国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蕴含着心理安抚的原理,比如家族式的教育,注重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中国的孝文化,包含着对父母的尊重与顺从,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的是规范克己中庸,这与西方心理学的观念有着很大差别。
其三,心理咨询注重的是技能治疗,讲究的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个体谈话,但在学校工作中无法做到长期的心理咨询,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心理咨询师,而不是普通教师都可以掌握的技能,那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够享受到VIP式的心理辅导。从国家层面曾
几次发布文件,要求2025年实现专职心理教师全覆盖,目前来看,是没有实现的。
面对以上困境,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辩证化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对心理咨询拿来主义。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 挖掘本土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审美教育、劳动教育、体育运动。比如我们的老祖宗注重山水审美,注重耕读传家,注重武术强身,注重家庭仪式感,让学生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健康的生活,这比单纯依靠心理咨询要好得多。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不能一味妥协退让,缺乏规则意识,即便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还是懂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研究发现,那些最顽皮的孩子,内心还是希望有人好好管教他们。
一般教师如果要学习心理学,建议要把中国的文化经典了解一些,再与西方心理学知识对照来看。力争做到:规范与尊重的统一、基础学业与个性选择的协调、鼓励与惩戒的并行。单纯从教学来看,研究一下考试心理学、记忆原理可能更有必要。毕竟一个学生屡考屡败,是很难找到信心的。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倾听式的课堂,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