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沿着咸阳市区东风路漫步,拔地而起的咸阳中学科创楼让每位路人都会感到眼前一亮,这座高8层、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大楼为拓宽改造后的东风路增添了一道风景,也让咸阳中学这所全国文明校园、省级示范高中变得更有温度。

咸阳中学科创楼仅仅是渭城区“打好八场硬仗”强化举措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掠影。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打好“八场硬仗”总体任务安排》和咸阳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今年以来,渭城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实际拿出了推进渭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全面打响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仗。

办学条件改善让教育更有温度

近日,投资约8700万元的渭城区碱滩小学改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912平方米,建成后新增学位1200个,将有效改善市区东郊学位不足的现状,这又是渭城区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渭城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西咸划转后发展空间受限的现状,毅然舍得为教育投入,近年来用心用情建设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惠民项目。

走进总投资7.49亿元、占地122亩的渭城中学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公寓、餐厅、体育馆、标准运动场等一应俱全,配置个个都是国家示范高中一类标准,这座昔日咸阳名校终于摆脱了空间狭小、发展受限的窘境,再次焕发出名校风采;总投资8600余万元的渭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迁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即将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全面提升发展的舞台……

据了解,今年渭城区还投资约4000万元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及中职学校等12个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实的举措、质的变化让辖区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

资源配置优化让教育更加均衡

去年11月,陕西日报发表了题为《渭城区:实施“名校+”共创“好学校”》的报道,专题报道了渭城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施“名校+”工程,以咸阳铁小为“名校”、铁小第二学校(原双泉学校)为“+校”,借助名校优势,两校师资共享、教学共研,一年来“+校”的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赢得家长和学生一致认可的生动实践。

“充分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等优质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渭城区是一直这样用心谋划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今年,渭城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更是步伐坚挺。实施咸阳铁中“名校+”,以铁中为名校、原文汇初中为“+校”,文汇初中更名为咸阳铁中第二初级中学;撤销华星初中,在咸阳中学设立初中部,咸阳中学变更为完全中学,华星初中学区整体划至咸阳中学初中部。为了做好原文汇初中小学部144名学生和部分教师的分流工作,教育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点对点和家长见面,把宣传引导工作做到了家。目前,各项改革举措稳步实施,咸阳铁中“+校”、咸阳中学初中部秋季顺利开学。这一举措又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师资队伍建设让教育更具魅力

8月18日,渭城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教育规范管理研修班正式开班,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围绕教育“三好”的内在逻辑、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理论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从校园安全、校服教辅、“校园餐”管理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为期3天的研修让200多名学校领导受益匪浅。

一个好校长,一个好团队,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对全区学校领导班子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渭城区对学校的管理团队进行了优化调整,选用了一大批积极上进、业务精湛的青年教师赋能教育管理。

“请进来、走出去。”渭城区积极为学校管理层、广大教师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学科教师悉心指导,组织管理层、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学校考察学习。今年已累计组织参训1200人次。新增名校(园)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6个,兼职教研员54人,许爱瑛等3名教师被评为第九批“陕西省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

办学条件日益改善,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捷报频传、素质教育精彩纷呈。渭城中学摘得“全国文明校园”金字招牌、八方小学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咸阳铁小等5所学校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咸阳中学荣获咸阳市“爱国拥军先进单位”,文林学校等9所学校通过市级“数字智慧校园”创建评估。在省市校园“三大球”联赛中,荣获省级季军1个,市级冠亚季军12个。在省、市第25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47名学生荣获奖项。截至6月底,全区3350名中小学生“走进咸阳老街”开展研学实践,领略“山南水北,咸阳很美”的独特魅力,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文化底蕴、增强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