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老师在《<写作课设计:脉络句训练法>》(《深究学理教语文》P229)中提出的“拆解拼合”理念,像一束光照亮了写作教学的幽径。它跳出了“教技巧”的浅层循环,转而引导师生直面文本的生成逻辑,在“拆”中见结构,在“合”中悟章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深觉这种方法不仅是阅读的“解剖刀”,更是写作的“脚手架”,其背后的学理支撑与实践价值,值得细细品读。

一、为什么要“拆解拼合”?——学理根基与程翔观点

“拆解拼合”的本质,是对文本生成规律的尊重与还原。程翔老师在书中强调,文章的诞生遵循“因字而生,积聚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逻辑,如同盖房子,先有砖瓦(字、词、句),再有梁柱(段落),终成整体(篇章)。这种认知暗合文本构成的基本规律:任何文章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部分”的排列逻辑决定了“整体”的表达效果。

程翔老师在《有学理的语文》中提出的“拆解拼合”,本质是让学生“看见”文章的“生长过程”。对初中生来说,复杂文本就像“组装好的玩具”,直接讲解“怎么玩”往往抽象难懂;而“拆解”就是拆开玩具看零件,“拼合”就是重新组装,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明白“零件怎么连、整体怎么成”。

从学理上看,这符合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拆解能把模糊的“结构感”变成具体的“目录句、层次、逻辑词”,降低理解难度;拼合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把“零件”按规律重组,体会“部分服务整体”的逻辑。程翔老师强调:“初中生学写作,先得‘看得见’章法,才能‘用得上’章法。”这正是“拆解拼合”的核心价值——不让学生对着范文“瞎模仿”,而是对着“拆解开的零件”“有章法地学”。 

二、怎么“拆解”?——从课文里学方法,在课堂上练实操

拆解原则:紧扣初中教材,抓“显眼的结构标志”,让学生“一找就准,一拆就懂”。拆解的核心是“按文本肌理分层,循逻辑关系溯源”,具体方法是抓住“目录句”与对应段的关联,拆解段落层次,梳理层次间的顺序与句式特点。 

1. 找“目录句”:给文章画“骨架图”

初中课文里藏着很多“现成的目录句”,它们就像文章的“小标题”,清晰统领内容。比如《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每句对应一段,学生分组找出来,用表格一画(目录句+对应段落大意),立刻明白“总分结构”是什么;

程翔老师的下水作文《我们的校园》更直观:“它有特殊的位置、广阔的面积,还有醉人的景色”——三句话就是三个写作方向,学生一看就知道“原来写文章前可以先列‘大框架’”。

2. 拆“对应段”:给段落分“层次块”

找到目录句后,再拆对应段落的“内部层次”,重点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衔接”。

拆《中国石拱桥》写赵州桥的段落:让学生用“//”分层,会发现是“大拱(主)//小拱(次)//拱圈(次)//整体评价”,再标画出“首先”“其次”等逻辑词,就懂了“说明事物要按主次顺序”;

拆《我们的校园》“醉人的景色”段:第一层总说“景色美”,第二层分写“四季风光”,第三层补充“人文景观”,用箭头标出“总→分”“景→人”的顺序,学生就会悟到“段落里的句子也不能随便堆”。

3. 迁移训练:从读到写的“小试手” 

用教材写作题练拆解,比如八年级“介绍坎儿井”:

第一步:让学生给材料画“波浪线”找关键信息(结构、作用、历史);

第二步:把信息提炼成“目录句”(如“坎儿井结构巧妙”“坎儿井作用巨大”);

第三步:任选一个目录句,给材料里的句子标序号,按“先介绍再解释”分层——学生在拆解中自然学会“整理写作思路”。 

三、怎么“拼合”?——从模仿到创作,在练笔中用章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拼合原则如下:低起点、小台阶,让初中生“跳一跳能摸到”,从“仿结构”到“会布局”。具体可以分为:

1. 初级:照猫画虎“填框架” 

用“半现成”的提纲让学生补内容,降低难度。

学《苏州园林》后,给提纲:“我们的教室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填目录句(如“采光好”“座位整齐”“有图书角”),再模仿课文“对比+特点+作用”的句式写每段(例:“别的班座位挤成一团,我们班却像列队的士兵——每行都笔直对齐”)。 

2. 中级:打乱重组“理顺序” 

用课文片段做“逻辑游戏”,强化顺序意识。 

把《春》中“盼春、绘春、赞春”的段落打乱,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怎么排”,并说明理由(“先盼后写,最后赞美,符合心情变化”);

给《三峡》“四季景色”的句子贴标签(“夏/春冬/秋”),让学生按季节顺序拼合,体会“时间顺序”的作用。 

3. 高级:自主构思“列提纲”

结合初中常写题材(如“我的乐园”“家乡的特产”),让学生先列“目录句提纲”再写作。

写“家乡的特产(如柿子)”:目录句可以是“柿子树长得特别”“柿子味道绝了”“柿子藏着家乡情”,每段按“特点+细节”展开,用上拆解学到的“先介绍后评价”句式。 

4. 呼应新课标:在拼合中落实要求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内容顺序”,“拼合”训练正是对此的直接回应:通过目录句提纲,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层次顺序,解决“怎么写顺”的问题;通过文体适配(记叙文重情感顺序,说明文重特征顺序),解决“写得合文体”的问题。

四、注意什么?——避开误区,让“拆解拼合”真见效 

1.  别只拆“形”,忘了“情”:

初中生写记叙文容易“有结构没感情”。比如拆《背影》时,不能只找“时间词”,还要让学生圈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体会“结构里藏着的情感”,避免写成“流水账框架”;

2. 别搞“一刀切”,要分层练:

学困生从“找目录句、填提纲”入手,比如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练顺序;资优生可以挑战“无明显目录句”的文本(如散文),用“情感变化”当隐性线索拼合;

3. 别脱离课文,少用“陌生材料”:

初中生对教材课文更熟悉,用《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他们学过的文本拆解拼合,更容易“举一反三”,避免因材料陌生而产生畏难情绪。  

程翔老师的“拆解拼合”,说到底是让学生在文本的“肌理”中触摸写作的规律,是“接地气”的工具。它告诉我们:好文章的结构从不是凭空而来的“技巧”,而是“思维有序”的自然呈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写文章,不用急着讲“高大上”的技巧,先带着他们把课文“拆一拆、拼一拼”,看清楚“零件怎么连、框架怎么搭”,再让他们自己动手试试。慢慢就会发现,学生笔下的文章,会像搭积木一样,越来越稳、越来越顺。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章法训练,也是初中生最需要的写作启蒙。最终实现从“跟着写”到“自主写”的跨越,让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在文本的拆解与拼合中自然生长。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