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满腔热忱地在工作室群里发布了八月份集中研修参与暑期读书活动的通知,并且联合了另外五个语文名师工作室,想一起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开始大家都觉得极好,然而,消息发布后,我工作室十五位老师报名参与,其他五个名师工作室只有三两个。假期,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安排,很理解,可难免失意。毕竟,我已经兴致勃勃地联系了场地,还给程老师打了电话。这种感觉,像极了程翔老师看完《山花烂漫时》之后,热泪盈眶,想去华坪女高赠书送培却被拒绝。可见,带队伍和促成长,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也罢,还是先好好读书。翻开《有学理的语文: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编者的话首先吸引了我——

程翔老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学理的语文”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他的教学实践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我想起去年听程老师讲《我一生的重要抉择》,整个课堂紧扣着语言运用教演讲,遵循阅读教学的“亲身体验原则”,引导学生在演讲和评价他人演讲中掌握了演讲知识,且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渗透文化自信,启迪思维,实现语言的二次审美创造,没有刻意强调立德树人,却借助语言学习,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用一节课,给我们示范了怎样“以一带三”,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朱伟老师“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适时地安慰到了我,毕竟,我们行动了,虽然步履维艰,可还是有成员开启了阅读,并且写下了思考。哪怕缓缓徐行,也要促使进步。

秋雨微凉,站在“亦说楼”前,突然发现,楼前“课比天大”几个朱红的大字不见了!什么时候被拆掉了?还是它们一直长在了我的心里,潜意识认为一直矗立在教学楼顶?这不仅是程老师的职业信仰,也是我们的精神地标啊。算了,何须纠结外在的形式,还是埋头读书更为有用。

追随程老师的学理,守正创新。三十一年了,我也在语文课堂生了根呢。经常跟老师们开玩笑说“课治百病”,即便忙乱不堪、身心俱疲,只要一站在讲台上,我便神采飞扬自带光芒。热爱,坚守,也是我的心里话。

“钓胜于鱼”,喜欢这个说法,生动贴切。我和孩子们一起读《紫藤萝瀑布》,读《人间最美四月天》,在风雨后不早读去赏校门口的满地落红,给每一个认真观察且独立思考的孩子郑重地用红笔写一个大大的50分,毫不吝啬地表达读他们文字时的欢喜。“我为的是观察,是动笔,是思索,不是作文”,即便在语文老师的审美里,不见得符合满分作文的标准,那又何妨?爱上写作,勤于观察,是多么宝贵的事情。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过好多次了,我怎么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去品味“笑一笑”和“想了一下”背后的情愫?潜移默化,这四个字做起来颇为讲究,又从程老师的只言片语中习得了借助学习语言启迪思想和精神的方法。

语言文字是有灵魂的。教材中一篇篇的文学作品,携着岁月的厚重积淀,裹着情感的深沉意蕴。当我们抑扬顿挫披文入情的时候,当我们解读文本见解独到的时候,当我们聆听学生发言“微笑、颔首、以为妙绝”的时候,当学生的表达打上我们风格印记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便拥有了感染力。

我常常觉得,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记得有一年我带初三,身体很是糟糕,但每天进教室前,我都会刻意略施粉黛涂上口红,面带微笑打起精神去上课。孩子们在周记中写道:“田妈妈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她藏在抽屉里的检查报告,班主任偷偷跟我们讲了,她坚持要陪我们坚持到上考场。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她的轻柔和温暖。”这一届孩子,被我用强迫症影响到喜欢工整对仗,热衷于使用四字词精准表情达意,只要提供写作支架,一节课绝大多数人可以写一篇洋洋洒洒六七百字的作文,第二天还会追着我问上不上讲评课……没有什么,比这些激励我的了。

二十多年前,刚学习计算机那会儿,我喜欢把课件做成动图,卖弄技艺。记得有一回上公开课《马说》,我用当时所学的奥斯维尔软件制作的动画让大家甚是惊叹,我也引以为豪。两年后,毕业的学生见到我,兴奋地打招呼,说还记得那节课,我问还记得什么,结果只记得动画,至于文字、内容抑或是思想,没有什么印象了。无比愕然,继而自省。多媒体的使用频次和花哨程度,自此便开启了精简之路,能不用便不用了。“聪”成了每一届学生第一节语文课的必解之字:语文课,要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张条理清晰表明观点的嘴,一颗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的心。听,能抓住关键语句;看,可由事物引发联想;说,言之有序、有物、有理;思,勾连知识启迪智慧。这样,才能算得上聪慧。母语文化,自是要沉浸在语言文字里,细品、精思、领悟的,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当然,不是说弃之不用,而是按需辅助。譬如读《智取生辰纲》,不少孩子难以理解,结合这集电视剧的情境,双线并行和话语意思,迅速了然于心。程老师在《试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原则》里二十多年前早早便提及了,只是我那时疏于学习无人引路,专业杂志一本未订,想来是有很多遗憾的。

好在三十四岁那年,有幸见到了于漪老师,点亮了精神的灯塔,开启了专业成长之路。在程翔老师的书里,再次从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素养仰视于漪老师语文教育的人性基础。似水流年,两位语文哲人以温润的心灵,不懈的坚守,实践的真知,从容的心态,教育的信仰,给予了我方向、力量和继续坚持的勇气。

程老师说自己一个实践型教师,文章少有理论建树,可我觉得,正是实践的巨大基石上盖起的学理大厦,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当我们徜徉在语文学理的大厦,有所思有所悟并付诸实践,不断修正提升,即便理论基础浅淡些,也是程老师所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