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作者:张骞
发布时间:2025-08-28 23:32:4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这需要我们不仅能读懂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如同认识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琴声悠扬,越听越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越读越心潮澎湃,手不释卷。而揭开面纱的过程,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品咂文学作品时游刃有余。
一、文本细读,捕捉关键信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学会捕捉关键信息,例如情感强烈的形容词或副词,反复出现的词句和意象,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句和议论句,以及在描写人物时运用地多种细节描写。它们会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也是我们解码文学作品情感的不二法门。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开篇即提到自己的现状是“暴怒无常”,而具体的表现是常常“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我们更应该关注有关母亲种种矛盾的细节描写,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只有读懂这些细节描写背后的语言,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母亲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是何其隐忍、悲痛又无可奈何。对一位母亲而言,儿子的伤痛一定会双倍叠加于自己身上。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好好儿活”以及“菊花”这一意象也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母亲为何如此执着于带儿子去看北海的菊花,文中的“菊花”到底有哪些深意,只有读懂这些符号和语言,我们才能更加深刻明白母亲那些未曾说完的话,才能感受到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更能理解作者的懊悔、自责与悲痛。
二、揣摩手法,搭建情感桥梁
关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优秀作品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进一步体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大量使用了拟人、排比、反复、比喻、顶针等修辞,反复描摹春日图景,一幅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春日的赞美和期盼。《济南的冬天》中单单一个拟人的修辞,老舍先生如数家珍般将济南的山水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幅丹青水墨画,更能处处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热爱,像给我们介绍一位故友,娓娓道来。《皇帝的新装》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更是将皇帝的不务正业、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怯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分析完众人夸张的语言和行为后,文章的主旨已经不言而喻。
其次,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是我们解读作品情感的钥匙。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值得我们格外关注。例如,阅读《白杨礼赞》我们要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时要关注作品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读《散步》我们要理解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记述散步这件小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年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呼唤。《背影》看似记述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其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时隔多年后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歉意,其中也折射出中国式传统家庭沉默而又厚重的情感表达。
三、了解背景,充分融入自身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倾向。同时,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将文章中描述的情景、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记忆相关联,力求设身处地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文学空间中。
阅读《紫藤萝瀑布》时,我们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不知道宗璞先生一家在文革时所遭遇的横祸,不了解她的弟弟此时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我们可能也就无法更深层读懂作者所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时无止境的。”的主旨句。在学习《春望》时,如果不知道诗歌创作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不知道杜甫的生平经历此时与家人千里相隔被押解在长安以及“安史之乱”时所造成的横尸遍野、饿殍遍地的现状,我们就很难读懂诗歌中所表现的“国破之痛、家亡之悲、生命之叹”。
所有文学作品的品读,一定要建立在读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用以往的生命体验调动独特的阅读感受,达到作品、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对话。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一个将理性分析与感性的共鸣相结合的过程,只有真正走近作者的心声,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