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草帽、拿着农具、摘着果子……乍一看,像是农民在阡陌间辛勤劳作,离近瞧,则是一群来自城里的小访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近年来,随着生活体验与素质教育实践研学类产品持续走热,这一场景越来越多出现在各地广袤的田野上。

乡村研学既满足了学生走出校园的好奇心,又让沉寂的乡村焕发新活力——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古老手艺化作课程资源,乡土特产借研学渠道走进城市。然而,网上时有吐槽“高价研学营三天跑五村,孩子多半在途中沉睡”“古村道路狭窄,乘坐大巴去古村得在3公里外换乘农用车”。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部分地区研学项目规划仍停留在“拼线路”阶段,点位串联不紧密,主题定位模糊不清,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是直接拉低了体验感。

乡村研学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在与乡村的深度对话中实现成长——既能了解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又能培养动手实践的过硬能力,建立尊重自然的深刻认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研学机构、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与乡村形成合力、协同发力。

课程设计要融入乡土肌理。研学机构应与乡村深度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可邀请职业农民担任“校外导师”,带学生体验农耕,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刻内涵;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工作坊,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技艺中,触摸传统文化;设计有教育深度的课程,可通过观察昆虫、辨认植物、测量水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确保“研有所获、学有所成”。

基础设施要跟上研学脚步。当地政府需将乡村研学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前提下,推进道路提质、停车场扩建、厕所改造等基础工程,解决“进得来、住得下”的问题;做好村民接待服务培训,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乡村温情;整合区域资源,串联相邻村庄的特色项目,打造乡村研学精品线路,构建特色鲜明的研学格局。

吸引社会力量激活乡村潜能,吸引企业参与研学项目。比如农业科技企业可打造“智慧农业实验室”,展示无土栽培、物联网灌溉等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农业;文旅企业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推广乡村研学产品。此外,还可动员部分回乡大学生、退休教师等组成志愿服务队,提供课程指导、安全保障等支持,让社会力量成为连接城乡教育的“桥梁”。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