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在古都西安,中俄青年以非遗与学术交流为纽带,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互动。他们共聚一堂,拓宽视野、增进见识,也让中俄友谊在青春共鸣中不断深化。

“小老师”与“小向导”:语言搭桥 文化润心

前不久,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举办了一场“青春为桥·文化互鉴”中俄暑期交流营活动。学院21名志愿者与3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携手,共同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在语言实践环节,志愿者化身“小老师”,通过情景对话、词汇游戏和趣味十足的“汉语美食词汇卡片”,帮助俄罗斯学生掌握汉语日常表达。文化体验课上,志愿者则陪伴俄罗斯青少年一同体验漆扇制作、陶俑复制、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项目,耐心指导、互动频繁。他们还担任起“小向导”的角色,带领大家走访博物馆与文化街区,用流利的俄语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制作暖心接机牌到帮助我们拍摄纪念视频,志愿者们像家人一样温暖亲切。”俄罗斯青年米拉(Mlia)说。

志愿者张佳敏分享道:“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我尝试用俄语为大家讲述历史。从一开始的紧张生涩,到后来我们一起并肩歌唱——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深信,真诚与热爱能够筑起最坚固的友谊之桥。”

“涡轮”与“黑灯”:科技共研“智造”同行

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的“动力启航·翱翔未来”中俄航空动力青年学术交流营活动中,两国青年同样收获颇丰。

来自莫斯科航空学院等5所俄罗斯高校的15名优秀学生,与中国青年一道,围绕航空发动机冷却系统设计、转子动力学分析、压气机设计、燃烧室优化、防冰系统设计等领域开展科研训练实践。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让所有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无国界,协作共成长”的意义。俄罗斯青年伊萨耶娃(Lsaeva)说:“我和课题组的中方学生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合作,顺利完成了项目,非常开心,很感激这次实践机会让我在专业上有了很大提升,也结识了许多新的中国朋友。”

活动期间,俄罗斯青年还走访了中国科技企业,近距离感受“中国智造”的飞速发展。在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他们目睹一辆辆汽车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接连“下线”,“黑灯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令人赞叹。在铂力特公司,金属3D打印技术则展现了西北工业大学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除了学术交流,大家也沉浸式体验了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上中学时就在历史书上看到过兵马俑,这次亲眼见到,比照片更加震撼。”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别洛夫(Belov)望着形态各异的陶俑发出感叹。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华清池……每到一处,俄罗斯青年都认真感受、细细品味。

“这两周非常难忘,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青年非常热情友好。期待未来我们俄中两国青年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切戈达耶娃(Chegodayeva)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