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预防日”关注儿童伤害预防 这份安全指南请家长收藏
作者:王江黎
发布时间:2025-08-25 08:30:46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交通伤害、跌倒、异物伤害等均是常见类型。8月25日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记者聚焦儿童伤害预防这一领域,采访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刘蓉,梳理实用的儿童伤害预防知识与应对技巧。
交通安全
系紧“移动保护伞”
乘车与骑行是儿童出行的主要场景,不规范行为往往暗藏危机。
刘蓉提醒,未满12周岁的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一旦发生事故,受到的伤害将远超想象。家长需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精心挑选合适的儿童安全座椅,并正确安装,确保孩子乘车时能被牢牢固定,且随时留意孩子有无异常情况。车辆行驶过程中,孩子将头、手伸出窗外或者在车内玩耍打闹,不仅危及自身安全,还可能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曾有新闻报道,孩子在车辆行驶时将头伸出窗外,与旁侧车辆发生刮擦,造成头部受伤。
骑行方面,需严守年龄红线:对于年满12周岁可以骑自行车、年满16周岁可以骑电动自行车的孩子,上路后必须走非机动车道,杜绝逆行、闯红灯、双手离把等危险操作;戴耳机听音乐更是“隐形杀手”,会严重削弱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力,近年多起青少年骑车碰撞事故均与此相关。
防跌倒
织密“活动安全网”
游乐场、公园、楼梯等户外场景是儿童跌倒高发区,精准防护需抓细节。
刘蓉建议,3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过高的滑梯,玩耍时家长应站在落地位置旁,时刻准备保护孩子。公园散步时,要避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松动的地砖,紧紧牵好幼儿的手,防止孩子在追逐嬉戏中摔倒。上下楼梯时,要教育孩子不奔跑、不推挤,手扶栏杆稳步前行。乘坐自动扶梯时,确保孩子站在黄线以内,脚不靠近梯级边缘,成人需握紧孩子的手,避免衣物、鞋带被卷入缝隙。雨天出行时,给孩子穿上防滑雨鞋,避开积水路段,以减少滑倒风险。例如,在一些老旧公园,石板路因年久失修,凹凸不平,孩子奔跑时很容易被绊倒。
倘若孩子不慎跌倒,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处理方式。轻微擦伤,可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污物后涂抹碘伏消毒,避免使用酒精直接擦拭破损皮肤。较深伤口,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并及时就医处理。发生任何头部撞击后的24小时内,都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可掉以轻心。
防异物伤害
把好“入口安全关”
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用嘴巴探索事物,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杜绝让小物件、食物成为潜在“窒息杀手”。
“3岁以下孩子的喉管直径仅相当于一颗葡萄,小颗粒极易堵塞气道。”刘蓉提醒,家长需将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坚果等物品收纳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定期检查玩具零件是否牢固。喂食时禁止孩子跑动嬉笑,果冻、硬糖等需切碎食用。此前就已有孩童误食纽扣电池,因在体内产生化学反应,致食道胃部严重灼伤的惨痛案例。
除了食物和小物件,日常用品中也藏着隐患。家长要定期检查孩子的玩具是否有破损,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插座保护盖,避免孩子接触尖锐或细小的物品。同时,要教育孩子不要把东西塞进身体孔洞,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家长。
若发生异物卡喉,黄金急救时间仅有4-6分钟,家长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至关重要。对于1岁以下婴儿,可将其俯卧在手臂上,头低脚高,用手掌根部拍打肩胛骨之间5次;对于1岁以上儿童,可站在其身后,双手环抱腰部,快速向上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若孩子情况未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