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庄》里的那些被贫困淬炼的温情
作者:韩咏琳
发布时间:2025-08-23 23:25:37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重读《小鲍庄》,几笔闲谈。
王安忆的《小鲍庄》并非一部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它更像是一幅用粗粝笔触勾勒出的生存图景。在这个被洪水围困的贫瘠土地上,温情并非文人雅士笔下的浪漫想象,而是从生存的裂缝中顽强生长出来的野草。这里的真情不是甜腻的蜜糖,而是带着泥土和汗水的粗粝滋味,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被淬炼出的人性本色。
小鲍庄的生存困境构成了温情的特殊底色。
洪水、干旱、贫困——这些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没有压垮这里的人们,反而锻造出一种独特的生存伦理。当生存成为每日必须面对的战斗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剥离了世俗社会的虚伪矫饰,显露出最为本真的样貌。在这种环境下,温情不再是一种奢侈的情感消费,而是生存下去的必需策略。村民之间的互助不是道德高尚的表现,而是在严酷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生存智慧。这种温情与生存的纠缠,使《小鲍庄》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了沉重而真实的质感。
王安忆用冷静笔触记录着,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图谱。邻里之间的借米借盐,农忙时节的互助合作,甚至是对“孤老头子”这样的边缘人物的集体关照,都呈现出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形态。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上,而是源自更为古老的血缘与地缘纽带。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分享成为生存的必需,关心他人成为关心自己的延伸。这种温情不是出于高尚的道德自觉,而是生存本能的社会化表达。
《小鲍庄》中最为动人的是那些无声的情感表达。王安忆擅长描写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关怀,那些隐藏在日常劳作下的深情。村民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他们的关心体现在一碗热汤、一捆柴火、一次代劳中。这种沉默的情感交流方式,恰恰反衬出现代社会语言泛滥而真情稀薄的困境。在小鲍庄,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包装,它已经融入到了最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一种身体化的记忆和习惯。这部作品最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近乎人类学样本的情感形态。在这个被洪水围困的小村庄里,温情成为对抗生存困境的诗意武器,它粗糙却真实,朴素而有力。
这种从生活最底层生长出来的情感,或许比任何经过文明精心修饰的感情都更接近人性的本真状态。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小鲍庄的温情提醒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情感不是在富足里产生的附属品,而是在困境中被淬炼出来的生存智慧,是一种使人类得以延续下去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