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程翔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集《有学理的语文》,选读三篇后有相见恨晚之感,回头从“编者的话”“序言”老老实实读起,还拿给在中山工作的同学一起读,同享程老师的研究成果,共议语文教学的酸甜得失。读完一遍,莽撞地概括一下,程老师倡导的语文课堂,是求理趣、讲理据、向理义的课堂。掩卷回想,他的一些研究感言如在耳畔。

1.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总抓手

“语文课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本任务,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这是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决定的。人的精神、思想必须通过语言来体现,抓住了语言,也就等于抓住了精神和思想。思维训练也应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嘛。所以文学类的、实用型的文本阅读,都要重视他们的文体语言,以此为抓手,设置学习情境,凸显学习重点。

对教学的这一点认知我们在讲台上似乎也走了很多弯路。从跟着师傅、成熟教师依样画瓢学着经营自己的课堂开始,到明晰语文学科的本质,这一段时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课标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使我们明确: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程翔老师的这句话印证了课标中的理念。以学习语言作为教学的总抓手,我们就不会陷入“这个篇目(单元)没啥可教”的无价值(我们看到了“一望而知”却没有找到真正的教学价值)认知中而束手无策,也不会因“这个篇目(单元)离我们太远”的够不着(不在眼前的生活里但学生应该“看得见”的话题)认知而放弃教学。

实例: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演讲活动与探究的教学中,探究活动时有学生对比中西方演讲者(闻一多、丁肇中、王选和顾拜旦)的语言风格,他们也会分析闻一多、丁肇中和王选三位演讲者的语言运用与听众、时代以及性格差异等方面的关联,从而学到在不同的语境下通过演讲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沟通意见的方法。有趣的是,在“写作实践”创作演讲稿任务中,喜欢某作者(名家)语言的同学,他撰写的演讲词就更像那位作者(名家)的语言。

教学启示:学生的语言升级,跟他所接触的阅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语言体系,体现着他的思想认知水平。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优化学生的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更加准确、规范地表达自己。

2.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引领”学生的本领

程老师这句话再次揭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质,我们明白了这一实质才会进一步思考:我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怎样的我才是一个好的引领者?程老师提出,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我理解为是具体而规范的八种专业能力。

在认真学习程老师“教学能力八个方面”之后,我也尝试归纳了一下教师实现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从因素角度考虑有两个层面:教师调控自身“教”的能力和管理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简言之,管自己“教”和促学生“学”的能力,前者含推动课堂进程、应对课堂机智、调控预先设计等,后者含建设课堂生态、引导促进学习、点拨纠偏后进等能力。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科学严谨的链条,还应有课前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课后的评价反馈、辅导提升、复盘反思能力。拥有这些能力,才是我们作为优秀引领者“长在语文课堂里”的理据。

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位语文教师的成长是相当缓慢的,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持续地、与时俱进地学习,不止是专业的,还得是广泛涉猎的“杂家”。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生活家”,我们自己得先是生活家,这样才能把学生引领进“生活家”的大门,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成为学生需要的桥梁和梯子,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

教学启示:对语文教师而言,我们在学生眼里是什么样的,学生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既为引领,就要好好锤炼我们自己,发展我们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情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专业阅读离不开学理,学理离不开文本类型

语文教师的阅读是终身的。程老师荐读的书籍涉及汉字学、音韵学、修辞学、文章学,也有哲学的。他指出,要运用专业思维和方式来阅读、理解文本。因而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的规律就不相同。这一理论似拨云见日,让我霎时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那些看似有存在的道理却无法恰当解决的许多疑问。沿着程老师的解析读下去,也找到了结合文本类型有学理地解释学生疑问的办法。读完《论“专业阅读”》,真有吐纳清气使人眼前清亮的感觉。

学理就是我们文本解读的工具,不同类型的文本隐藏着不同的“密码规则”,找准相匹配的学理就是精准破译的“好钥匙”。正如程翔老师所言,尊重文本类型就是尊重作者的创作逻辑。当我们懂得用小说理论教读《我的叔叔于勒》,用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去设计《论教养》的教学,我们才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平等对话。当学生学会以不同文体的专业阅读视角来理解课文,他们就走上了从“感受性阅读”转向“专业性阅读”的路,实现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型读者”的目标。

实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初读即理解:课文题为《背影》,文中父亲的背影必然是详尽刻画之处。仅理解到这个程度显然肤浅了,需要进一步引导:让我们关注父亲攀爬月台的慢动作描写的作用何在?学生在分析体会中明白:这不是简单的白描,而是儿子凝视中被无限拉长的心理时间。动词“攀”“缩”“倾”的连续使用,在笨拙感中迸发出情感的重量,这正是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深层契合。

教学启示:以文本类型的相关知识(学理)为支架,将教学活动引向纵深,帮助学生达到阅读自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懂得,阅读的真正自由,来自于对规则的深刻洞察。

读《有学理的语文》,做有学理的师者。让我们跟着程老师的步伐,成为懂理趣,有理据,明理义的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