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脉络句 行文自清晰
——读程翔语文课例探析《深究学理教语文》感悟
作者:张晓宁
发布时间:2025-08-23 23:23:1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箴言,精准地道破了文章脉络与作者思维的紧密联系。程翔老师的《有学理的语文》与刘兆刚老师的《深究学理教语文》两部力作,以坚实的学理为根基,将“脉络句”这一看似传统的写作技法,置于现代语言学、认知科学与教育理论的聚光灯下重新审视,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开展有效的“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宝贵范式。我深刻体会到,脉络句训练绝非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规范,其本质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锤炼,是让抽象思维变得“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关键路径。
一、脉络句学理根基:架起思维与表达的桥梁
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认识到脉络句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巧妙地连接了内隐的思维过程与外显的语言表达。章熊先生关于衔接性词语是语言连贯核心载体的观点,为理解脉络句的显性形态(如“总而言之”、“既而”)提供了语言学支撑。这类词语不仅是句子间的“黏合剂”,更是作者思维路径的清晰“路标”。
回想课堂,当学生阅读《苏州园林》时,那些“讲究亭台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目录句”,确实像一盏盏明灯,指引学生迅速把握了文章的总分结构和说明要点。这让我更确信,引导学生识别这些“空间词语链”,就是帮他们理解作者如何组织信息、构建说明框架的过程。
从认知角度看,皮亚杰图式理论解释了脉络句如何降低阅读难度。它们提供“思维起点”,帮助读者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新信息。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反复出现的情感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等),正是通过这些显性的情绪脉络,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悲愤交织的内心世界。朱自清《背影》中反复出现的情感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等),正是通过这些显性的情绪脉络,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世界。
最具教学价值的是,脉络句承载着安德森所说的“程序性知识”,将抽象的“谋篇布局”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程翔老师书中提到的让学生抽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逻辑词(“于是”“如果”“假使”)并尝试补写的例子,这给了我极大启发。以往我讲“因果转折”逻辑,学生常觉抽象。现在明白了,通过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脉络句补写、仿写训练,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掌握这种逻辑表达程序,这正是落实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
二、文本解析:脉络句——文体的思维密码
两部著作对经典文本脉络句的剖析,让我对不同文体的“思维密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脉络句的形式总是服务于内容和文体功能的。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材感悟如下:
1. 记叙文:
时间词或情感词是叙事逻辑的载体。程翔老师列举《过秦论》中“秦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的时间链,清晰地构建了“兴—盛—亡”的因果脉络。我在初中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也发现“我家是佃农……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母亲就靠劳动所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的时间链,清晰地构建了母亲一生辛劳的叙事脉络;也引导学生梳理《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的过渡句,感受作者不动声色地串联起求学轨迹与思想变化。学生在学《背影》时发现“那年冬天→近几年来→最近两年”的时间推移,不动声色地串联起父子深情。这让我反思,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犯的“流水账”或“跳跃混乱”问题,或许正源于缺乏这种用时间或情感脉络句来组织事件、深化主题的意识。教学中需要更强调这些“路标”的作用。
2. 议论文:
显性逻辑关系词是核心。程翔老师列举《纪念刘和珍君》中看似重复的情感句构成的螺旋递进,将情感与理性完美交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让步—转折”的词链,凸显了论证的深度与力量。我们仔细研究发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于是有人慨叹曰……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构成的逻辑递进,将质疑与反驳完美交织;《谈骨气》中“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的论证链,凸显了观点与支撑的紧密联系。
3. 说明文:
空间词或分类词构建清晰框架。《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提纲挈领;《故宫博物院》中“从……进入→向北→绕过”的空间词链,模拟游览路线,清晰呈现布局。
程翔老师强调,拆解这些脉络句就是“还原创作思路”。这启示我,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应更聚焦于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这些“作者思维外化”的标本,进而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规律。
三、训练路径:为初中生铺设思维阶梯
程翔老师对如何训练学生使用脉络句给出具体指导策略(《深究学理教语文》P228)。笔者结合初中学情,尝试将其概括为“四阶进阶策略”,力图为学生脉络句训练提供实用框架。
1. 文体分型聚焦:
记叙文抓时间/情感链(如《背影》),议论文练逻辑词(“然而→由此可见→故而”),说明文训空间/分类词(《中国石拱桥》赵州桥顺序)。新课标强调“不同文体差异化学法”,这种分型训练正是精准施策。
2. 显性到隐性梯度转化:
从删减对比(如删《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提、拿、赶、喝”的动作链体会衔接)、补写创作(如为《岳阳楼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段补情感过渡词,如“然天气骤变,心绪亦异”),最终到用意象(如《秋天的怀念》中“菊花”代母爱)构建隐性脉络。这个梯度设计,能有效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
3. 拆解拼合技术训练:
拆解《苏州园林》“四个讲究”与段落关系,重组《中国石拱桥》特点顺序,模仿范文框架迁移创作。如程翔老师《我们的校园》)。这种“拆解—重组—迁移”,是培养“语言建构”能力的绝佳途径。
4. 段落微格全息训练:
仿写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观点→让步→转折”的递进段落,训练学生写出包含完整思维链的段落,明确“观点句—支撑句—升华句”关系并用脉络词串联。这对于解决学生议论文段落内部逻辑松散的问题尤为有效。
仿写如《谈骨气》中“观点→引用→阐释”的段落(“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意思是说……”),训练学生写出包含完整思维链的段落,明确“观点句—支撑句—升华句”关系并用脉络词(“首先”“所谓”“也就是说”)串联。这对于解决学生议论文段落内部逻辑松散的问题尤为有效。
5. 基础工程:
传统提纲(脉络雏形)和过渡句(段落枢纽,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训练仍是根基,不可偏废。
四、辩证思考:警惕形式化,回归思维本质
程翔老师的警示让我们一线教师深思:“脉络句是思维工具而非套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保持清醒,避免走入误区:(《以<写作课设计:脉络句训练法>课例为例》P229)
1. 防八股化:
警惕学生机械堆砌“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却无实质逻辑推进。需反复强调:脉络句服务于内容与思维。学生作文中空洞的“由此可见”正是我们要纠偏的重点。
2. 因材施教:
学困生可从显性模板(如过渡句“这则材料启示我们……”)入手,强行规范思路;资优生则鼓励挑战隐性创作(意象、情感波动),追求文脉的自然贯通。
3. 把握训练周期:
程翔老师建议技法掌握(约1学期)重在熟练运用显性脉络;迁移巩固(再1学期)追求隐性脉络与文体的融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章法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过去我可能过于追求短期效果,忽略了思维训练的长期性。未来教学中,我将更科学地规划训练周期,扎实走好每一步,相信时间的复利效应。
结语:以脉络为舟,载思维远航
程翔与刘兆刚老师的著作,为我点亮了明灯。脉络句训练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具象化”的自觉——既能用显性脉络搭建清晰的“文章骨架”,又能用隐性脉络灌注流动的“文气灵魂”。这正是新课标“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思维品质”要求的生动体现。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时刻谨记:技法训练是渡向思维深海的舟楫,思维发展本身才是那片辽阔的海域。让脉络句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思维内核的坚实桥梁,而非束缚灵感的枷锁。唯有如此,章法训练才能真正回归其教育本真,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的崇高使命。这两部著作给予我们的最深启示,莫过于此:在语言的轨道上,让思维的光芒清晰可见,自由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