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办本科4次补录,无报考分数线要求;云南省民办本科第六次补录……

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考生和家长对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作出的判断。

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破冰者”,凭借着“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曾经在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解决了许多家庭“让孩子有大学可上”的需求。

然而,时代在变。从当年的“有学上”到现在的“上好学”,如今的考生和家长,更看重的是4年所学能否转化为职场竞争力、学校的专业设置能不能跟上产业迭代升级、能否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不少民办高校的学费一直在涨,年学费从几千元一路涨至上万元,有的甚至高达三四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学费走高的同时,一些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老套、特色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突出,自然被家长列入“不划算”的名单。

近几年,新兴的一些民办高校,如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采用“小而精”办学模式,聚焦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产业需求,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办出了“不可替代”的特色。这些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办学理念超前,收费合理,受到学生和家长青睐。

只有“不可替代”,才不会被淘汰。今年的降分补录,对相关民办高校来说,既是警醒的信号,也是沉下心来“深耕内涵”“向新而行”的契机。

目前的破局之道,或许就在3个“转”里——

从“规模扩张”转向“深耕内涵”,把精力多花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跟风设专业”转向“锚定就业”,紧盯国内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让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深度耦合;从“学费依赖”转向“资源整合”,链接社会捐赠、嫁接企业资源,拓宽办学资金渠道,让学费回归合理区间。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