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慢”里藏着真成长
——读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有感
作者:周敏
发布时间:2025-08-20 15:27:0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那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从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整本书以“教育是更难的事业”“教育的退守之路”“以教育为志业”三辑构成,没有宏大的理论说教,字里行间是对教育本质的温柔空叩问。张文质老师强调,真正的教育者,要热爱教育、宽容孩子,更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始终立足儿童立场,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终究要回到教育的本质——理解生命、滋养生命,培养完整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若能以温和而持久的方式践行理念,将教学视为命业与信仰,以培养有情有义、有理有爱、热爱生活的“人”为目标,那该是怎样的一番事业啊。在书中张老师反复提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有良多思考。
张老师强调,要等待灵魂的成长。是啊,等待。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否学会这种等待呢?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上课赶进度讲套式,课下记模板狂刷题,出了问题道理式快速解决等等,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教学似乎也是无形中加快节奏,生怕耽误了什么,这,真的对吗?语文这一学科,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其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我们要陪着学生慢慢触摸文字里的温度,让他们慢慢品悟,慢慢理解,慢慢感受,而不是把“记叙抒情”折为知识点,不是简单的背记字词古诗文;不是简单的强化死记硬背。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不是简单速速处理,不是一番高尚的说教,不是很多的你以为的以为,而是真诚的沟通交流,关爱加持,指点迷津,答疑解惑,明知道义,让学生有个接收、理解、吸收、自洽的过程,要让他们真正的懂得,这是他们必经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们真正的成长过程。恰恰那些看似“慢半拍”的过程中,深藏着最扎实的变化,隐匿着最真实的成长。
在日常的教学中,当我们提出问题,都希望学生都能快速解决回答,可是,都快速解决就是好的事情吗?或许时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够有深度,甚至时无效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反思自己问题的设计;当我们提出问题就那么几个人举手示意,那是不是就让这些先行者解决没能回答就可以了呢?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静下来,再认真阅读,思考琢磨一下,相信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未必是对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是你心中那几个所谓的学优生;当课堂中学生对问题不理解,甚至有偏颇时,我们就要迅速反思,是不是自己提问的方式或者表述不明确,或者这正时学生学习的盲区,需要老师点拨引导,而不是果断打断学生的回答,为了节省时间着急给出答案;当课堂或者课下学生出现矛盾时,我们速战速决道理说服就是理想的状态吗?这时,不着急,慢慢听听学生怎么说,等他们说明白了,或许我们就不需要言之凿凿做一个所谓法官大人。真的不用那么着急,慢下来,你会发现更多的惊奇与惊喜,那些琐事也会让你轻松拿捏。学生,就是孩子,没有那么复杂。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一次说教一次沟通就可以解决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我们不着急,慢慢来。
学生的变化,从来不是某天突然就好了,而是像春天播下种子,等土松了,雨润了,种子才肯悄悄冒芽。教育这个“慢的艺术”,大概就是承认每个孩子的“节奏差”,不催着他们赶进度,陪着他们把每一步走扎实。毕竟,成长从来不是短跑,慢慢长,才能长得稳。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生命都得到温柔的成全”,这份成全就藏在日常的慢慢读,慢慢说,慢慢品,慢慢悟中,在文字中感知这个世界,学会做勇敢的自己。那就陪着孩子们慢慢走,慢慢赏,让彼此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走进各自的生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