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焜来到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开展教学交流。(受访者供图)

将高校特色课程“搬”到海外,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今年4月至7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新汉学计划”拉开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出海的序幕:经过“新汉学计划”的申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面向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学生开设了两门特色课程,分别是建筑学院常海青教授主讲的《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和李焜副教授主讲的《城市与乡村形态学概论》,为当地学生带来了别样的学习体验。

此次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助的两门课程成功“出海”,不仅在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实现学分互认,更成为深化两校合作的纽带,通过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为西安和撒马尔罕两座古城在建筑领域交流搭建起务实合作的桥梁。

从国际课堂到丝路古城的教学实践

此次成功“出海”的这两门课程并非首次涉足国际舞台,此前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国际化教学基础。

《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已在学院持续开设20年,2015年起转为面向国际合作学院的英文课程,课程内容随着建筑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城市与乡村形态学概论》主讲人李焜曾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并多次在欧洲开展课题讲座,在校内为国际学生开设课程,拥有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

“这两门课程内容以方法论为主,对不同地区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适应性。西安和撒马尔罕同属历史文化名城,课程出海有助于传播中国建筑理念,推动两国学术和文化交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处工作人员赵静竹告诉记者。

考虑到老师们在学期内的教学安排,常海青的课程为线上授课;李焜的课程除线上授课外,还在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教学交流:他让学生们站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课程作业,并带领学生们来到撒马尔罕当地的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共有40名来自撒马尔罕国立大学的学生选修了这两门课程,大家共同开启了一场学习交流之旅。

为中亚古建筑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著名的古城,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漫步在撒马尔罕街巷,宏伟的古城遗址依然让人感到震撼。

如何加强对古城的保护,让这座丝路古城焕发新生?

“城乡规划是讨论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的学科。我们不仅要关注现状,还要着眼过去和未来。”在撒马尔罕国立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李焜正结合屏幕上展示的一幅城乡规划图为学生们讲解建筑理念。在李焜的引导下,学生们试着依靠自己的记忆画出自己家乡所在城市的地图,并描述自己对家乡的印象,试着从中发现可探索的问题。

“在米兰理工大学读博士时,我把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学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没想到欧洲老师们都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还邀请我去欧洲各地作讲座。在那次之后,我意识到自由表达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也将这一观念带到了课堂中。”李焜告诉记者。

在《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课堂上,常海青也引导学生们打开视野。她不仅教给学生们古建筑保护的方法论,还穿插着讲解西安的古建筑保护案例,让大家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课后,学生们还不停追问中国其他城市古建筑保护的例子,大家都很积极。”常海青告诉记者。

“我对古城的建设规划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博士,继续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一位选课学生表示。

而在谈及课程带来的思维启发时,另一位选课学生则分享道:“城乡规划的跨学科思维让我深受启发。我希望能把历史学、地理学和城市形态学结合起来,将来和建大的老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学成后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持续深耕扩大国际“朋友圈”

据了解,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曾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约定互派师生开展交流,此次课程出海就是两校合作的成果之一。课程结束后,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向两位老师发来了感谢信,信中写道:“课程让学生们开阔视野,走向更好的未来。期待我们日后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更多有意义的交流活动。”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出海尝试中,学校于2023年10月发起成立的“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联盟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建筑发展议题定期开展人才培养交流、科研项目合作、学术论坛等,至今已有来自26国的55家高校和企业加入。

“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为成员单位搭建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和其他高校的沟通交流方便了很多。8月,我们还打算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开展联合设计工作坊,带着学生到泰国对当地建筑开展考察调研,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李焜告诉记者。

“最近我们正在录制《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线上英文慕课,让‘没有围墙的大学’惠及更多人。”常海青也向记者分享了出海课程的最新进展。

“我以前在欧洲作讲座讲到中国的建筑理念时,大家都很感兴趣,学术交流碰撞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之中实现的。我们还希望和中亚高校开展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培养更多建筑领域的国际人才,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李焜说。

当国际化成为大学发展的新路径,教育便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出新的可能。未来,更多高校将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以课程为桥、以学术为媒,让知识和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