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亟待开发
——读程翔老师《有学理的语文》感悟写作教学变革
作者:张晓宁
发布时间:2025-08-17 22:07:1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引言:困境中的破局之光
初中写作教学常陷困境:教师反复强调“生动感人”“细节描写”等概念,学生却下笔艰难、文章空洞;模糊评价(如“中心突出”)更让学生无所适从。多年教学让我深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的低效。程翔老师《有学理的语文》如暗夜灯塔,其基于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理论,区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强调后者对写作能力的核心作用,为我指明方向。本文结合程翔思想、统编教材及新课标要求,探讨初中写作程序性知识的开发与落地,呼应新课标“发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
一、破局关键:厘清写作知识的“两张皮”
程老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将语文知识分为两类:(《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的突破》P68)
陈述性知识:静态描述“是什么”,如“人物描写含肖像、动作等”“说明文有时间顺序”。这类知识是基础,却无法直接转化为技能。
程序性知识:动态指导“怎么做”,如“如何写生动动作”“如何构曲折故事”。这类知识直接指向技能,是写作能力的核心。
传统教学多停留在陈述性知识传授,学生能说“细节重要”却不知“如何写细节”,陷入“知道却做不到”的困境。程翔老师指出,症结在于忽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如地图,程序性知识如驾驶手册。写作教学需从“授鱼”转向“授渔”,这与新课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要求高度契合。
(感悟:程老师的区分让我顿悟,学生“学不会”源于缺乏可操作“脚手架”。新课标强调“实践中学习语言”,正要求教学从“知识宣讲”转向“技能训练”。)
二、构建写作“技能链”:程序性知识的开发与类型
基于程翔老师“有学理的语文”思想及新课标“素养导向”要求,程序性知识开发需遵循三原则:针对性(直击痛点)、可操作性(步骤清晰)、层级性(螺旋上升)。
(一)系统梳理
程翔老师对初中语文写作活动梳理如下:(《谈部编本初中<语文>读写能力的衔接和迁移》P160)
统编本初中《语文》写作活动列表
(二)核心程序性知识示例
程翔老师结合教材活动,提炼出多类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适配不同文体与写作任务:(《论的语文教学学理关照下》P122)
1. 脉络句构篇法(适配结构类):
操作步骤:提炼中心→撰写3-5个脉络句→段首展开(每段围绕脉络句)。
学理支撑:从认知心理学看,脉络句是“工作记忆的核心点”,帮助学生控制写作注意力;从语言学看,符合“总分结构”的逻辑表达规则。
课标对接:对应八下《说明顺序》,落实“思维的条理性”(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用脉络句串联空间说明逻辑,使文章“纲举目张”。
2. 分歧式构思法(适配构思类):
针对学生记叙文平铺直叙的问题,结合《散步》中“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设置,诠释“现实分歧→构思分歧→描写分歧→解决→感悟”程序的有效性,呼应七上“学会记事”要求。
操作步骤:记叙类文体中,设矛盾(如“走大路vs走小路”)→写冲突(语言/动作/神态)→设计转机(如母亲妥协)→深化感悟(亲情责任)。
学理支撑:契合叙事文学“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看,矛盾分析能激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逻辑思维”。
课标对接:对应七上《学会记事》“碰撞”练波澜,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戏剧张力”的能力。
3. 联想分类层进表现法(适配议论类):议论时先联想素材,再分类梳理,最后按层进逻辑排列。对应九上《论证要合理》,对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落实“用实证阐明观点”的思辨目标。
4. 选取空间立足点法(适配说明类):说明空间物体时,先定立足点,再以“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展开。对应八上《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呼应新课标“根据文体要求表达”的规范。
5. 捕捉动情点法(适配抒情类):先叙感动故事,再描感动时的内外表现,最后揭示感动原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对应七下《学习抒情》,助力“语言实践中积累经验”。
6. 寻找寄托心灵的绿洲法(适配咏物类):散文写作中,先写事物外形(表层含义),再揭示深层意蕴(或留白让读者领悟),实现情景交融。对应九年级“有创意地表达”,提升文学性表达能力。
三、落地生根:统编教材体系的实践转化
统编教材写作任务多属“陈述性知识”(如“抓住细节”“论证要合理”),需教师转化为可操作技能,这是新课标“教师是课程实施创造者”的要求。
核心行动一:知识转化(教材要求→程序性知识)
以七下“抓住细节”为例,教材要求“细化动作、刻画心理”,教师可设计“细节描写放大镜”操作流程:
步骤一:锁定对象(人物动作/环境某物);
步骤二:慢镜分解(描写3—5个微动作);
步骤三:感官聚焦(视觉/听觉/触觉);
步骤四:修辞着色(比喻/联想)。配合《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范文分析、教师下水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落实新课标“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核心行动二:全程训练(构建完整教学链)
改变“布置题目→批改”模式,构建四阶段训练链:
准备阶段:提供“支架”(如“分歧事件记录表”),激活生活体验,契合新课标“创设真实情境”。
写作阶段:鼓励用支架(如脉络句列提纲),强调方法意识,落实“有意识运用语言材料”。
评价阶段:标准挂钩程序性知识(如“是否用慢镜分解”),推行自评互评,呼应新课标“过程性评价”。
修改阶段:针对性运用修改程序(如“不具体”用“细节放大镜”),体现“重视修改”建议。
核心行动三:迁移内化(实践与反思)
程序性知识需在不同情境中反复应用,允许出错并及时纠错。引导学生反思:“用了什么方法?效果如何?”培养元认知,契合新课标“学会学习”的素养目标。
四、辩证看待:程序性知识的“度”
1. 思维品质深化:
程序性知识的训练绝非机械操作,其背后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分歧式构思法”训练矛盾分析能力;“联想分类层进法”训练逻辑分类与推理能力;“特征分解法”训练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写作教学应自觉将程序性知识训练与观察力、思考力(分析、综合、比较、推理)、逻辑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为一体。
(感悟: 教授“分歧式构思法”时,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矛盾,本身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同步的。)
2.恰当把握:
程序性知识是“脚手架”而非“枷锁”。若僵化套用(如所有记叙文都强行设分歧,所有议论文都硬套“五步论证”),会沦为新的“八股文”,违背新课标“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教学中需把握:
基础阶段“用程序学规范”:初学阶段严格按步骤训练,确保掌握基本方法;
熟练阶段“破程序求创新”:鼓励灵活组合(如“分歧式+细节放大镜”)、变式运用(如“隐性分歧”代替“显性冲突”),最终实现“有法而无定法”。
结语:走向“有学理”更有“生趣”的写作教学
程翔老师《有学理的语文》为写作教学注入理论与实践智慧,其以“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石,揭示写作能力依赖“程序性知识”,与新课标“素养导向”高度契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在统编教材框架下,开发适配学情的程序性知识,将“要求”转化为“技能梯”,构建“准备-写作-评价-修改”训练链,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引,警惕僵化套用。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教得累、写得苦”的僵局,让学生体会“我能写、我会写、我乐写”,实现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