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目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协同机制、资源配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用力,积累经验、破解难题、提质增效。

提高站位,练好育人内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课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锻造好各学段思政课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重中之重。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高质量思政课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需要各学段思政课协同发力、相得益彰。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导致思政育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足,这就要求各学段的思政课要打破“壁垒”;各大中小学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学段结对”机制,高校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听课,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通过共同的教研活动、实践活动练好育人内功。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沟通协作,共同探索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和育人路径。

统筹规划,提升“一体化”建设水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也考验基层执行的创新能力。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和科学方法,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兵作战”转化为“集群攻坚”,真正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要打破大中小学之间的壁垒,建立区域思政教育资源库,整合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持之以恒改进教学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一是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的“目标断层、内容脱节、方法割裂”等问题,以社会协同理论为指导,建立“政—校—家—社”四方联动机制;各地各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二是要在协同建好教师队伍上出实招。思政课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有效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应着手建立“学段结对”机制,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学术研讨等活动,让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三是在突出优势特色上显亮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运用地方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文化符号的学理为指导,对陕西特色文化进行“核心符号—价值内核—实践载体”三级解码,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启蒙文化认同,中学阶段应侧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厚植家国情怀,大学阶段应侧重于精神传承,赋能使命担当。

协同发力,推进“一体化”建设收到实效。2022年12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结合自身实际,也出台了相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旨在打破条块分割和打通学段壁垒,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各学段的教学现状和问题,才能找到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需要在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一体化、教学研讨一体化、课堂改革一体化、资源共享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方面共同发力,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大督导评估的力度,切实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在实处。要及时总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利用多种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学段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像熬制一剂中药,既要把握“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又要懂得“三煎三滤”的沉淀之功。要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