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程翔老师的《有学理的语文》,他关于写作教学的真知灼见,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心田。程老师以其深厚的学理根基,为长期困顿于选材迷局的师生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深切体会到,唯有将“真”作为灵魂内核,以“趣”为表达路径,最终指向对“人”的关怀,才能真正触动心灵,抵达写作育人的本质。

一、求真之由:时代多元与写作独立之思

学生选材之困,首要原因在于对“真”的必要性认识不清。程老师深刻指出,当下学生身处多元文化环境,其生活体验与“成长于‘一言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突破》,P67-68)常有差异甚至冲突。教师若执意以自身经验为标准,强求学生写出符合自己预期的“真实”,无异于削足适履。程老师的学生例文《我不认识她》令我警醒:六年级孩童间纯洁的友谊,竟被成人以过度解读的心态扭曲为“思想问题”,学生被迫以一句冰冷的“我不认识她”换取老师“会心而满意的微笑”——这种被逼出来的“真实”,实为畸形压力下的伪饰,是对童心的无情摧残。

程老师还拨正了长期束缚学生的“作文即做人”这一观念枷锁。他明确指出:“作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我们非要把作文和做人硬拉在一起时,看似强调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实则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突破》P68)。写作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强求每篇文章都要映射出高尚道德,反而会扼杀真实表达。如《那节作文讲评课》开篇所示,学生们在课堂上只敢堆砌溢美之词,将“说好话乃相处之道”奉为圭臬。这哪里是真诚的写作?分明是人情世故的拙劣表演。当学生为了“做人”而牺牲“作文”的真实表达,他们灵魂的触角便只能蜷缩于无形的牢笼之中。

二、以趣为径:心灵自由的表达密钥

程翔老师对“趣”的阐释,于我而言,是打破写作教学桎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他尖锐地指出:“青少年观察世界往往益于有趣和表现心灵”,而“从有意义到有趣,写心灵是一个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一下子打开了”(《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突破》,P68)。此论直击传统写作教学的痛点——长期将“有意义”凌驾于“有趣”之上,导致学生被迫剥离鲜活的个体体验,陷入空洞虚假表达的泥潭。

趣源于心灵的真实悸动

程翔老师强调“允许虚构,鼓励联想和想象,提倡写有趣的事情”(《呼唤写作教学有新突破》,P67),这实质上是解放学生被束缚的感知力和表达欲。例如,学生将“水珠从菜叶滑落”想象成“坐滑梯”,把菜根上的泥土比作“小蚂蚁的家”。这种童趣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心灵对生活本真的自然映射。若教师一味强求挖掘“劳动意义”而否定其趣味,无异于扼杀孩子宝贵的灵性。

趣生于观察的感官觉醒

程老师所主张的“趣”,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激活联想力:触摸树叶的纹路、细闻饭菜的香气,将“太阳”想象为“火球”或“蛋黄”。这样的训练能将平凡场景转化为趣味矿藏。例如,把嗑瓜子时“咔”的脆响夸张地形容为“骨折声”,正是感官体验向幽默表达的自然进阶,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趣成于矛盾的创造性构建

程老师探索的“分歧式构思法”,为趣味表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支撑。他通过《散步》的教学揭示:文章因“分歧”产生波澜,“拐点”的出现能使普通事件焕发艺术魅力。这种“困难-目标-挑战-改变”的叙事结构,本质是挖掘生活矛盾中蕴含的戏剧性趣味。例如,引导学生以“饮食差异”为“拐点”构思《一顿饭的故事》,通过家庭成员的口味冲突展现亲情的温度。程老师的下水文示范,让学生直观理解“分歧”如何将日常琐事转化为承载真情的趣味载体,让文章既扎根于生活真实,又跃动着艺术趣味。(《深究学理学语文》P234)

三、真材之辨:源于生活而高于实录之境

程老师所倡导的“真”,绝非生活表象的机械复刻或流水账式的记录。

真选材需经艺术熔铸:学生习作《啊,我的这个习惯》中,男生因胎记而“立领校服、手套三年”的自闭经历,其情感内核真实灼热。而文中“把晚霞披在身上”的诗意顿悟,正是艺术想象对生活原矿的升华。程老师强调的“允许虚构,鼓励联想和想象”,点明此“真”乃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用心灵之火淬炼出的艺术真实。

真细节如利刃直指主旨:学生习作《那节作文讲评课》中三个细节精准服务于“坦诚交流”的主旨:“目光躲闪窗外柳枝”刺穿了怯懦逃避;“老师轻叹”揭露了虚假和谐的窒息感;“拍肩回应”瞬间照亮了真诚沟通的价值。程翔指出“描写形是为表现神服务的”(《论学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P122),这些细节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剥开虚伪的表象,直抵“真正的相遇”这一灵魂之光。

真情感必见成长轨迹:学生习作《我不认识她》以三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清晰地刻下了成长的烙印:

“良知之痛”阶段: “我不认识她”的背叛在师长的怒容与女孩的恳求间爆发,女孩的崩溃与老师的满意形成尖锐对照,无情撕开人性的懦弱,将青春的污点赤裸曝光,这是成长痛感的初次觉醒。

“疗愈之痕”阶段: “不可治愈的伤疤”反复灼烧着良知,“每每愧疚”的持久痛感最终升华为“谁被伤害过”的普遍叩问,从个体创伤走向对伤害机制的反思,践行了程翔老师所言的“悲悯情怀”,完成了从自伤到共情的蜕变。

“重塑之证”阶段: 作者拒绝廉价的自我和解,以“原谅与否不重要”的冷峻转向责任担当,“再也不想当自私男孩”的呐喊,直指教育的深层病灶,完成了从施害者到反思者的身份跃迁。

程老师强调“写作是良知的唤醒,是自我的重塑”,此文以血泪书写让伤疤成为良知的碑文,让呐喊化为灵魂的宣言,正是“真情感必见成长轨迹”最震撼人心的注脚。

四、达真之径:观察为本与技法为翼

欲觅得真材,首要在于“从生活出发,学会观察”。程老师援引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古训(《论学理关照下的语文》P120),强调写作是“心灵的表白、情感的宣泄”,唯有“触动心灵”才有表达的强烈冲动。

程老师尤其重视“捕捉动情点”的具体方法:先叙述感动自己的故事,再描摹感动时的内外在表现,最终揭示感动的深层原因(《论学理关照下的语文》P122)。此法在《啊,我的这个习惯》中运用精妙——教官于晚霞中一句“你把晚霞披在了身上”,瞬间击碎“我”筑了三年的自卑坚冰。此刻“捂着的手落下”的外在动作与内心的震撼交织,生动诠释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能捕捉动情点,打动读者。

同时,程老师也清晰地划定了“真”表达的边界:讲座中程老师明确指出,学生作文选材可以批评社会现象(如《我不认识她》对僵化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但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不能出现反党反社会言论”,体现了理性反思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统一。

结语:真趣交融,点亮灵魂之光

程翔老师以深厚的学理为火炬,为我们照亮了作文选材的幽深小径。当学生挣脱“有意义”的沉重桎梏,勇敢书写源自心灵的“有趣”之事,他们笔下的世界便成为灵魂震颤的真实记录。

“趣”是心灵得以自由呼吸的气孔。它要求我们教师善用观察法引导学生发掘生活意趣,更需要我们以“允许虚构”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和保护创造性的表达。唯有当趣味与真实在文字中水乳交融,写作方能成为“触发情绪、开启想象”的自我觉醒仪式,在这个AI技术汹涌澎湃的时代,守护住那份独一无二、跃动着温度的人性光辉。

这选材之道,其根本终归于对“人”的深刻体察与尊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当躬身前行,做学生心灵矿藏的真诚勘探者。鼓励学生的真情在笔端自然流淌,引导学生观察趣味在生活的矛盾中迸发出光芒,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抵达“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育人育心的本真价值。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