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在成年之后,还可以用文字辅助顺利工作、表达思想、疗愈内心,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如果是有一群语文老师,在假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作文种子”的培养,又何尝不是在做一些伟大的事?

今年假期,有幸参加了这样的一次活动,因为热爱语文相聚,因为想要助力学生成长相会。丁卫军老师主办的“中学生写作课首届学术年会暨《简约语文作文课》首发式活动”,实在是有幸——遇见领路人:一幸教育界有永葆初心、具有教育家情怀的大咖,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引航领路;二幸遇见同行者:语文届有16个省市自治区几百名语文老师欢聚一堂,只为求取写作真经;三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一睹名家风采,能向优秀前辈学习,和众多语文同仁探讨。

盛大的启动仪式上,有最质朴最动人心的发言——丁老师曾经的两位学生娓娓道来,向在场的老师们谈谈她们的丁老师。不得不说,她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她们曾接受丁老师的指导,在成年之后的回望,这正是教育的回响。丁老师对她们的启发式教育,让她们心中萌发了写作的种子;写作内容及形式上的包容,让她们在文学的天地里野蛮生长。站在台上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也进一步映证了丁老师教学主张的正确性、成功性。

后续的讲座中,我从所有的专家讲座中,都听到了写作共同的基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程翔老师由两篇文章谈起,一句“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引人深思,直指现在的社会现象、人际交往,也让在座的所有老师思考: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中,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写议论文?记叙文不能得高分吗?无论哪个阶段的教学,写作可以直抵灵魂,可以展现学生的成长,可以让学生不断强大、自信起来。课程标准的难懂内容、助学生成长的宏大目标,原来就在这细枝末节中体现,在每位语文老师躬耕细作中得以实现。

“我手写我心”——是学生之手写独属青少年的成长印记、少年心事。

黄厚江老师幽默潇洒,他用几个实例给了我启发。阅读写作如何共生?语文老师的作用该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是提问,写作的艺术也是提问,好的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黄老师的范例,确实让我惊讶——还可以这样问?!“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我们都会问,孔乙己到底死了没?黄老师会问,孔乙己死在哪里?死在什么季节?死的时候穿的是什么?什么姿势?他的尸体永远没被发现,还是被发现了?谁发现了?第一个发现的人是什么表情?什么反应……一系列的问题直击灵魂,让我感叹自己对于文本解读的太浅。大抵还是要多读书吧。

黄老师的讲座,不禁让人感慨时间太短。我们在感慨于学生写作文无从下手、所云不知何物时,黄老师的支架,已经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种提笔蠢蠢欲动的感觉,原来这就是大师的课,让听众在不自觉间被启发,无意识间获知识。我想,黄老师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和他对语文老师的建议有关:语文老师应该写每年的中考作文。这样,我们也会明白学生的难以下笔之处是什么、顾虑是什么。

“我手写我心”——是语文老师之手提出问题支架、解决写作难题的绝妙方法。

无疑,语文是美妙的,缺少了写作表达的生活是贫瘠的。所有的专家、老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课程标准当中的宏大目标如何落地;如何以语言文字为桥梁,架起人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如何让孩子真实的感知生活、触摸生活。我想,有了写作滋养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七月的南通,对我来说是绝非平常的,至少对我而言,为我的作文教学点亮了一盏灯。这趟学习,让我明白了让我学习了语文大咖们从内容到形式环环相扣的思想智慧;让我学习了12位说课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的精心设计;让我看见了几百位语文同仁满腔热情的奔赴……

时间简短,内容充沛,余味悠长。捧着《简约语文作文课》《长在语文课堂》回程,经过这趟洗礼,我想,我会不一样。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