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带着工作室几位成员一起来江苏南通参加中学生写作课首届学术年会《简约语文作文课》首发式,只为和一群怀揣热爱的语文老师相遇。

下了飞机,34度的气温,携着海风的温润,比陕西最近四十多度的高温友好多了。

丁卫军老师在群里不辞辛苦地发布着消息,竭尽全力想为前来参会的老师提供更好的体验,令人感动。

清晨,帅气的季勇老师来接我们,时隔一年,又见面了,甚觉亲切。金沙湾学校在蓝天白云下静静地守候,等待一场写作交流的盛宴。

终于和线上交流几年的刘立峰老师奔现,他和想象中的样子不太一样。以前听声音,潜意识觉得他大抵个子不高,儒雅沉静。见面才发觉,还带了北方男子的高大硬朗。也见到了久闻其名的原语文报社总编辑任彦君先生,还没开始,已经觉得不虚此行。

程翔老师微笑着,帅气儒雅的学者范展露无遗。不算他在台上讲我在下面听的次数,只说我们浅聊语文闲话成长,这是第三次了,自然倍觉亲切。

开幕式简约而隆重。程翔老师开启了首场学术报告《“预设—生成”模式下的写作教学例说》,他认为,空洞的套路化议论,远不如有真实体验的记叙文写作更感人,更能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他以2024年全国甲卷的写作材料为例,娓娓道来。

程老师现场朗读了两位老师的高考下水作文《那节作文讲评课》和《那一年,我学会了说“不”》,我们被他的浑厚的男中音和充满感情的沉浸式朗读所折服。当然,在听的过程中,既有联想,也生困惑。想到自己作文讲评课的双向支架,用具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现并肯定优点,指出再升格不足,跟第一位老师的做法异曲同工,好作文,一定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只靠老师写一段评价的,往往应付作业检查罢了。听第二篇下水文时,我和徒弟几次三番面面相觑,“师父,这篇下水文的逻辑有些混乱呀!”我点头认可:“对的,内容也有点假,难道高中老师对学校活动完全放手?主题活动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取代?也许高中主要靠学生自觉,不像咱们初中,老师跟得很紧……”

还没说完,程老师请现场老师来评价这两篇作文。我暗忖:“也不知道是不是现场的老师写的,如果评价第二篇不如第一篇,得罪了谁就不美了。作为初中老师,还是少说为妙,就是带三位工作室成员来学习和见世面的,来的大咖不少,江苏也是教育强省,万一说了看法被现场怼,多尴尬的……还是听听别的老师怎么说吧。”

发言的老师,有好几个初中老师认为两篇情真意切,都是一类作文;也有高中觉得不符合高考议论文的走势,应该介于一类和二类之间的;一个高中女老师说自己也想给高分,但是在议论文占主流的高考中,记叙文给不了高分,现实不允许。总而言之,没有人区分两篇作文的高下。

程翔老师揭开了谜底:第一篇是他自己写的,第二篇是Deep Seek写的。现场顿时燃了,第二篇中的问题在程老师的点拨中,一一被发现。排练老师一次都不看?彩排也不出现?怎么可能合唱比赛演话剧……总而言之,不再是优秀作文了。

回看作文材料,审视自我,难道我不也是瞻前顾后担心人际关系做不到坦诚交流的那一类人吗?潜意识里,我也是认可“说好话才是相处之道”的。

倘使现场,我自己或者我鼓励徒弟站起来坦诚交流的话,程翔老师应该是很欣慰的,我们会在写人忆事的记叙里,迎来一场坦诚的遇见。

遗憾,还是未曾和程翔老师真正相遇……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