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有幸聆听了李政涛教授的讲座《智能背景下学习方式如何变革》。李教授围绕着智能时代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阐释了学习进化的阶梯、学习进化的理想、学习进化的困境三个方面的内容。他指出,在学习进化中“没有常识就没有新识”,要探索智能时代“学习的新识”我们应该明确:学习即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中发生;学习即跨界穿梭,在跨界穿梭中发生;学习即创造接口,在创造接口中发生;学习即深度交融,在深度交融中发生;学习即双向赋能,在双向赋能中发生。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在教学中很努力地探究让真正的学习发生的影响因素,尤其是deepseek面世后,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我一直拿捏不准在教学中应用豆包、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分寸,尤其疑惑于AI工具与发展学生言语思维之间该怎样建立正确的关联。听了李教授的讲座后,有种迷雾逐渐散去的清朗感。

首先,请让我们拥抱已经到来的“未来学习”。李教授推荐的《生命3.0》一书中提到,人类生命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科技阶段。当人类基因可以通过科技手段重新编辑,人工智能就已经在改变生命进化的方式,它必然也会改变我们的学习。学习的3.0版本就是在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中学习,人机协同、人机共生将是我们无法抗拒的未来。现在我们的学生更乐意参与视频学习、移动学习、人机交互学习、游戏学习,甚至他们更多的人愿意打破校园围墙勇敢甚至盲目地接触社会情感学习,这样的“新生代”学生特征仅靠家长和学校来围、堵、戒是无法助力学习发展的。与其抗拒,不如升维我们自己的认知。让我们的教学视频中画面与文字达成和谐融通,在说明文阅读中教会学生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进行人机对话(这也是我们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在游戏(或学习活动)之后,指导学生运用语音输入等工具迅速便捷地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写作)……AI工具用得好,它会赋能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所以,优化教学工具意识,从思想认知、教学技术、个人影响力等多方面深耕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和最好的自己相遇。

其次,请让我们站在过往时代“学习的常识”的阵地上突破“未来学习”。李政涛教授概括了当下的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学习即实践操作,学习即自主疑惑,学习即多元对话,学习即理智论辩,学习即输出表达。这些“学习的常识”我们可以随手拈出千百条凝练深刻的论据来证实它,正是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的依据,从而坚守语文学科的“学习语言运用”的本质属性。守住常识主阵地,借助AI工具多维度多路径地建设“新学习”,对我们老师们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破茧,是重大的研究课题,也是无限的新可能。“未来,最成功的学生将会是那批能借助人工智能建立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学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于国语)朱老师的话也在强调,人工智能为学习赋能,人类智慧为学习赋魂。

最重要的,请让我们探索“人师”与“机师”的双向赋能方式,使“学习的新识”合理落地。进化了的语文学习有学生、教材(学习情境与任务),还有教师、机师,各要素在展示交互、游戏交互、对抗交互等多情境中赋能学生学习;我们还可以围绕教材跨地域、文化、学科边界甚至突破虚拟与现实之界实现学习目标;可以尝试在人机共生中引导学习活动打破已有边界,进入新边界;可以在拟真情境中促进学生多领域、多学科语言应用的深度交融;可以在学习中实现人、机双向赋能,师、生的言语思维为智能工具“饲喂”语料数据,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促进语文课堂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依赖AI智能,但借助AI能精准实现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那就值得去尝试。

李政涛教授说,未来是用来建构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去预设未来的学习,我们都要有勇气在教学实践中去挖掘优质的案例,为建构未来学习增砖添瓦。我们也需要研究课堂的学者、老师们及时给予引领,在未来学习的洪流中,帮助我们突破迷局。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