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研究中常思常新
作者:秋文艳
发布时间:2025-08-06 01:41:0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这句话曾只是被我写进个人年度计划里的,说起“研究”似乎很畏惧,犹如高山难越。今天,工作室田玲导师引领大家学习北京教育学院汤丰林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汤教授指出,研究是指人对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探索,由不知变为知,由知少变为知多。它是一个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他还从研究选题的角度、研究选题的路径、研究成果类型等方面言简意赅的介绍教师如何做研究的问题,通达透彻、明了易懂且实操性很强。引发了我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行为的思量。
关于课题,曾参与了几项课题,都是主持人独立完成课题的申报,资料的整理,最后的结题。她就像是一棵大树,让我们这些成员可以安心地躲在树下乘凉。
直到今几年,我才以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课题领域,逼迫自己摸摸课题的门道,从课题的选题方向、角度,研究价值,研究目的,研究框架,研究步骤到研究策略等全面思考,遇到阻流就查阅资料,调查分析,借鉴学习优秀课题,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请教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从中找到符合学情的切入点和研究路径,自主完成申报书的撰写。从此开启了第一个课题研究之路。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丝毫不敢懈怠,当做一项大事来做,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小白”。由于农村孩子阅读量少,缺乏阅读积累,缺少写作经验,我打算研读文本,挖掘教材特质,梳理读写结合连接点。
首先,聚焦文本内容的读写结合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教学时,让学生比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中刻画人物方法的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三篇不同小说的不同风格和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故乡》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我的叔叔于勒》用矛盾冲突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孤独之旅》用诗意化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和形象,实现了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本辨析。
其次,聚焦写作手法的读写结合点。
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之美,写作任务是学习写景抒情,因此,在学完《雨的四季》之后,我布置的写作任务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千湖湿地”走一走,感受秋天的湿地公园的独特之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感受?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技巧,记录你在秋天的足迹。联系文本《春》学习运用比喻修辞来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以此来增进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推动学生自主写作。
还采用了聚焦文本结构的读写结合点,聚焦语言风格的读写结合,聚焦情感共鸣的读写结合点等方法探究。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重新建构学生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也提高自己解读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经历了那次课题的洗礼,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以后的课题路上,我大胆尝试,突破了自己对课题的局限。
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就像农民把一颗颗种子种在地里,只有经过辛勤的劳作,施肥、浇灌、除草、灌溉……最后才能解除丰硕的果实。
研究之路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若能保持持续的研究力,我们的课堂自会引来活水兴波,才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