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学记》
作者:许瑶
发布时间:2025-08-06 01:32:1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全文1229个字,语言精练,见解精辟,内容丰富(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学记》中的一则——《虽有嘉肴》,本文以初中语文拓展课为交流形式,将对《虽有嘉肴》的阅读拓展到对《学记》全文的阅读,将《学记》原文作为拓展研究对象,以了解它的整体内容为目的,组织和带领学生以读入手、小组合作探究,用“读书四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寻找《学记》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智慧,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力量。
《学记》中的学习方法
(一)学而简 约而达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的一句话印证了《学记》中的提到的学习方法——“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课堂40分钟的信息量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信息量过大,课堂易饱满但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不断反复;信息量过少,学生在反复操练的过程中接收的信息不足,时间的利用率不高,信息少但仍有正常遗忘,一节课下来,收获的知识能量弱,不能体现学生在这节课中对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在语文拓展课中,学习《学记》以“读”为主,以“生”为主,引导他们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一则中发现“学而简”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诠释“约而达”的含义,将《学记》中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法,从“约而达”一语对老师提出的教育要求中探索学生学习的方法,这需要学生具有剥丝抽茧的能力,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运用逆向思维。
很多学生谈到《虽有嘉肴》中学到的教学相长,既然教对学有影响,那么学对教就有反作用力,两者由一条线牵起,“约而达”便可以理解为“教得轻松”,既然“教”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呈现,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接收过程)也可以轻轻松松,这条线可以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
做到“学而简,约而达”,学生获得的是有效的听课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把书本读薄是语文知识素养中的概括归纳能力,把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从而让其在头脑中存在得有秩有序,便于提取,这考察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要想收获老师“约而达”的信息,必须建立自己“学而简”的自信。
(二)藏息相辅 劳逸结合
通过反复诵读——“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也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宴。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两则,学生在诵读中把握出关键词——“正业”、“藏修”、“息游”、“安其友、亲其师、乐其学、信其道”。
要想把教育理念转变为学习方法,在对文字的解读上还需要再下一点功夫。“正业”、“藏修”、“息游”、“安其友、亲其师、乐其学、信其道”这里所总结出的藏息相辅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我们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指导,教育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或实践活动),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这也符合专家所提倡的幼小阶段学龄学生“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的理念。初中之前的课业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大量的活动中去,以感知和锻炼为目的。这就要求学生明白活动的意思和重要性,活动包括我们所谓的课堂课内活动、课外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固定的时间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离校休息,但必须完成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
参与到活动中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何况“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比物丑类 注重实践
学生在《学记》中寻找到另一则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方法——“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鼓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润,五色就不显明。学习似乎与五官无关,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眼之列,但若没教师,五服之间就不会显得亲近。)
这一则的本义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很快把握,学生总结出“教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形象生动的类比会帮助记忆”等观点。懂得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收因理推论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味照本宣科读课文,叫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满堂灌,只求进度快,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接受,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志趣及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做,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学过的东西也会很快的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学记》认为那种“不顾其安”( 即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不由其诚”(即不考虑学生的志趣如何)、“不尽其材”(即使学生的天资、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的教学之所以失败,原因就是违反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既然能看到教学中老师存在的问题,那么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显而易见了,不顾知识的难易程度,一味使用一种方法一学到底;不管每天的记忆时段,用生物钟里最困倦的时刻记忆最重要的知识,这些违反实践或没有实践意义的学习行为是无效并且无用的。
所谓比物丑类,目的就是要达到融会贯通;所谓博闻强记,目的就是为了知识丰富。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的方法也正是在学生活动中可能会让知识失效的方法,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性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总结分析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走得更快更远。
《学记》中的学习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具有自身特有的学科特性以外,也具有所有学科教育的共性,对于《学记》中记录的学习方法、教育现象、教育方法、教育智慧将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摄取之源。
一部好的教育著作不仅可以教会教师怎么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怎么学。语文课堂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不应该让优秀的文化沉睡在书本中,而应该让它们鲜活起来,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生命力。在40分钟的课堂里,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读”为主,以学生“讲”为主,带领学生总结《学记》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学记》文言知识。课堂在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智慧”两个主题的讨论中结束,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到这部传承已久的教育理论在典籍中的存在,更帮助他们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一种智慧,转变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记》中记录的智慧隐藏在文字中,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生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学习的基本品质,为了品尝到美食之“旨”和道之“善”,美食所散发的美味如果是其他人用言语或是文字呈现出来都远远不及亲身经历,“道”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领悟然后内化才能为学生自己所用。《学记》中的“道”在40分钟并不能展现殆尽,《学记》中关于“学习之道”的智慧更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认真探究、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中慢慢捕获,一来收获直接的学习方法运用在学习活动之中,二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迈着自己坚持不懈的步伐。



